星期三, 十二月 13, 2006

Surpise, surpise, surpise!

benjamin of Plus Eight Star:

SMS has been a surprise for all carriers ("Japanese use mobile messaging because they have small fingers" - 2000), so were ringtones ("why download a ringtone when you have an MP3 player?" - 2001), logos (”Japanese like Hello Kitty, this won’t work in the West” - 2001), camera phones ("Who would want a camera with such low quality?" - 2003), mobile music downloads ("There is already iTunes!" - 2005).
Come to Japan, Korea and even China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next surprise…

His recently post "3G World Congress in Hongkong " has more great ideas on Mobile Internet and 3G:)

The World belongs to Small companies

Patrizia:

Small means the founder makes a far greater percentage of the customer interactions.
Small means the founder is close to the decisions that matter and can make them, quickly.
Small is the new big because small gives you the flexibility to change the business model when your competition changes theirs.
Small means you can tell the truth on your blog.
Small means that you can answer email from your customers.
A small restaurant has an owner who greets you by name.
A small venture fund doesn’t have to fund big bad ideas in order to get capital…"

Democracy v.S. Science:Who Turned Out The Enlightenment?

Paul Starobin, National Journal(via 剑虹评论):

A fascinating, if somewhat frightening, societal experiment is under way.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democracy naturally advances science, or whether modern progress in science actually has less to do with heralded forms of government than with the fruit born of a special moment in historical time, the modern European Enlightenment, from which America, courtesy of the Founders, greatly benefited.


Jefferson, the ultimate optimist about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democracy going hand in hand, died in 1826, at the dawn of what became known as Jacksonian America, a raucous new era of muddy-boots rule by "the people." Alexis de Tocqueville, the French aristocrat who toured this America in 1831 and was its most perceptive chronicler, worried about the prospect for science in the new Republic. "Nothing is more necessary to the culture of the higher sciences or of the more elevated departments of science than meditation; and nothing is less suited to meditation than the structure of democratic society," Tocqueville observed in "Democracy in America."


For a very long time, this appeared to be the rare Tocqueville insight that was off the mark. Our current age, though, seems bent on proving him right after all.

全篇中文翻译,点击这里

什么制约着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冯善书

中国的农民合作组织能否发展得起来,并不是一个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是否达标的问题,而是国家愿不愿意把权利真正赋予农民的问题。只要留心观察一下我们村农民近二十多年来的生产和生活,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民的合作并不局限于养牛,从过去上山砍柴、放香菇、下河捉鱼、赶集卖菜,到如今的屠猪卖肉、种养、开铺,农民都有过或简单、或复杂,或短期、或长期的合作。讲得好听一点,只要有农民利益觉醒的地方,就必然会出现制度创新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其实不一定要政府在物质上提供多大的支持,只要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少一点设障,农民自然就会慢慢通过实践摸索来找寻出路。与民主一样,合作同样必须付出代价。只不过,在合作的初期,有些代价,并不意味着失败,而很可能是在预兆着成功。

儒家经典的彰显

(via 一见如故

凤凰周刊:最近几年,中国大陆兴起在幼童教育中开展读经运动,要求幼童背诵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您认为这种做法有助于普及儒家文化吗?
余英时:这个我有所了解,中国大陆掀起的读经运动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是官方私下里是鼓励的。我认为在幼童当中开展读经运动是没什么太大的用处的,因为信仰只有在内心生根发芽之后才产生效果。幼童背诵儒家经典,只是口头上和文字上的效果,他们不会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去信仰,所以这种做法流于形式,对于拯救人心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儒家不是基督教,没有教会的存在,只能是私人小组性质地进行修习。在我看来,儒家经典只有在私生活中才得以彰显,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全世界都认同的民主、自由、人权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今年11月15日,余英时先生获得了被誉为社科类诺贝尔奖的布鲁格奖。克鲁格奖被认为是最高的人文社科类奖项,专门颁给诺贝尔奖不颁发的领域,如数学、人文社科等领域,两者的奖金相同。

星期一, 十二月 11, 2006

最紧要的问题

不久的将来,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

之前提到过这个问题,即技术的发展速度与社会、文化,尤其是政治思想的前进速度不一致;今天,Patrizia再次摆出这个问题,被将其称之为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

我们的政治头脑比技术头脑进化的慢,几千年来一向如此,技术唤起的美好想象,与一切体制因循守旧的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一直是破坏大于建设。

人人都说,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很多人,包括我在内,还看到了在印度,手机的用户有一亿多,而PC用户只有其六分之一;而在中国,PC用户的数字是一亿多,而手机用户是其四倍——一句话,如果将来是互联网的时代,那么,以手机作为网络接入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将更是中心的中心,而印度和中国,完全有可能在这样一股Mobile Internet浪潮里,诞生自己的Yahoo,Google,将来是属于Mobile Internet的,是属于我们的!

事实上,这套说法,不过是1840年,英国商人挑起鸦片战争的缘由的翻版——单在欧洲的贸易,就让英国商人赚的发疯,于是,他们假设倘若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四万万人的市场,那该是一幅多么不可思议又充满诱惑的景象。

现在的许多商业巨头抢滩中国,心里,大概也有几分这般美好的幻想,Yahoo!不行,Google受挫,他们有些迟疑和后退了,但重整再重整旗鼓接着干是肯定的——据说布林宁愿放弃中国市场,他是书生。书生的想法往往是对的,事实往往不是那样的。

Patriza最后问道:
The problem will be:
How many will be allowed to access the "big, fast,dumb NETWORK"?


在中国,这个问题要这么问:各大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什么时候才能够通过在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竞赛中盈利,而不是想着怎么在用户没有激烈反抗,对手没办法进攻的时候尽可能的盘剥利润?

说简单点,即:什么时候我们想着把蛋糕做大来盈利,而不是抢着分食既有的市场?

(待续) 

星期六, 十二月 09, 2006

Webridge:你是一座桥吗?


中文网志年会很早就结束了,中文blogger们围绕着blog还在做着更多的事情。
比如,最近由小容Danny发起的——

Webridge:你是一座桥吗?

-------翻译Blog六度调查

调查的第一个对象是Rita发起的“教育中文翻译”,报告出来后,我传到Google Docs上,点击这里,就可以看到调查报告的全文。

我也是“教育中文翻译”的成员之一:)


星期六, 十二月 02, 2006

关于手机信息服务的一些事实和数据

*第一条文本信息发送于1992年12月,而短信息服务在1995年第一次投入商业运营。

*1998年的时候,英国移动运营商O2、Vodafone和T-Mobile实现了网络的互通。

*第一条记录在案的月度短信息发送总量是1998年4月的540万条。

*2001年8月,在英国发送的短信息总数第一次突破了10亿条。

*2002年12月,全球每天发送10亿条短信息。

*MDA(手机数据协会)预测,2006年整个英国将会发送365亿条信息,平均每天发送1亿条。

*截止到2005年12月,英国6500万活跃的手机网络注册用户中,超过70%的人都使用短信息服务。

*16-24岁的人群里,95%的人经常使用短信息服务,平均每人每月发送100条。

*2003年元旦,当日发送的信息总量第一次突破了1亿条。

*在2006年元旦那天,每日信息发送总量的达到了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当天有超过1亿6千5百万信息被发送。

*年度短信总量:1999年--10亿条;2000年--62亿条;2001年--122亿条;2002年--168亿条;2003年--205亿条;2004年--260亿条;2005年--320亿条。

*2006年情人节那天,英国人共发出了1亿2千万条短信息,与之相比,被寄出的卡片约有1200万张。

*在英国,平均每小时有410万短信息被发送。

*经常使用短信息服务的人群中,男女比例分别是70%:72%.(资料来源:ICM Research)

*女性用户发送图片信息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而男性用户则是手机互联网(WAP)的更大用户(资料来源:Enpocket)。

*短信息发送的高峰出现在每天晚上10:30到11:00.

*大量服务都可以通过短信息实现,比如电影评论,银行存款,体育信息,天气预报等等等等。

*2004年11月25日,托尼.布莱尔在唐宁街10号通过移动电话聊天室和公众进行了实时聊天,并回答了事先通过短信提交的提问,从而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短信息技术和人民进行直接对话的首相。

资料来源:MDA(Mobile Data Association

手机互联网内容的年龄差异

(via TechDigest)一份来自M-Sent的调查表明:

16到24岁的手机用户中,只有51%的人满足于只是浏览由其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互联网;25到34岁的人群中,持同样观点的占53%,而超过55岁的人们,其中有76%对于目前只浏览由其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互联网感到满意,这也说明年长的一代更倾向于依靠他们熟知和信任的传统媒体。

尽管如此,移动运营商们也应该从中看到市场发展的信号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手机互联网情况好了起来


之前有很多调查,都说手机用户开通使用Mobile Internet的少的可怜。但根据MDA(Mobile Data Association)最近的调查表明,至少在英国,这一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个数据是:在2006年第三季度,大约有4600万人通过手机浏览了互联网;在七月的时候,这个数字是1353万,到了九月时,已经增长到了1405万。

并且,人们在手机互联网上的行为也丰富了起来。比起之前的彩铃、游戏下载,由于网速提升带来的易用性改善,手机电子邮件、网站的用户也随之有了大幅增长。(数据不包括黑莓手机,调查除去了商用的部分  via Webuser

MDA的报告显示,Google是人们手机访问最多的网站,紧随其后的是一些聊天网站。

上方图片显示了从06年6月到9月,手机用户使用WAP业务的增长情况(图片来源


豆瓣blog确认测试

doubanclaimafc26a34b152008d
为了在豆瓣声明拥有这个Blog(Future as Past),我需要在此发布一篇含有一条代码的日志。

豆瓣做blog的整理和互动,是为了什么?单单的增加用户粘性?增加用户粘性目的又何在?

根据杨勃接受新华网访谈时说的话推断,在这个即将结束的2006和到来的2007,我估计豆瓣会有很多的动作。

说到何时盈利的问题,种豆的人们表示不着急;照目前的情况看,他们也确实有实力继续坚持——无论是用户的忠诚度,还是资本的储备。

希望他们不会等太久。虽然不曾指望豆瓣给Web2.0创造一个可圈可点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也不希望看到受人喜欢的Web2.0服务无法盈利——没有商业利润的刺激,进入的资本就会少的可怜,而创新、进步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认同经济学“自私”的假设的。

p.s.也许是下午的时候,Blogger完成了简体中文的转换,并“主动”为我从英语切换到了简体中文。最近,Google做了很多这样的小动作。大动作呢?对JotSpot的整合,什么时候会结束呢?

星期五, 十二月 01, 2006

落花

落花铺路风满树
流水不住问归处
半壁残阳羞入眼
沿廊踱步循李杜

首句妙语天成,次句合之;三句望西而作,尾句寻寻觅觅,反反复复,沿廊而走,当真妄学李杜。

初冬黄昏,于元大都公园。

Aggregation (not Content) is king.

Chris:
The common misconception these days is that services like YouTube are Web 2.0. This is only partially correct. Uploading your work to a site, rating it, sharing it - these are not new concepts. Sites/Services like DeviantArt have been doing it since Web 1.0.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the word 'Community' like it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Web 2.0. Community was one of the buzzwords of the Web 1.0 bubble. It is not new.

The new part is that YouTube lets you embed your video on other sites and access their content via RSS. These are both forms of syndication.

So if syndication is the main new feature (and not community or user-generated content) then the main new tool must be aggregation.

But aggregation is a means to an end. When a user is able to access content on their own terms another much more fundamental trend reveals itself. Personalization.

Every featur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Web 2.0 (blogs, syndication, rating, digging, ajax) is actually about allowing greater Personalization by putting the user at the centre of their experience.

Off-line Activities are Being Changed by Online Interactions


With another point of view, we get some new finding from the survey(via Jacqui Cheng):
The report also found that as Internet users increasingly use the web to socialize, they also translate those online social connections to real-life activities. 20.3 percent of those who participate in online communities also participate in offlin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online community at least once a year. Members of The Lounge can certainly attest that, in any given week of the year, it's almost guaranteed that there is an "Arsmeet" happening somewhere around the world. Similarly, 40 percent of the respondents reported being more involved in social activism since they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online communities, with two thirds of those involved with social causes saying that they are now involved in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 Internet.


The copyright of the results in the table abov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The Virtual World is More Real

TMCnet:
1,In the sixth 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 stud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Annenberg School Center for the Digital Future found Internet usage in the U.S. continues to rise.
A more significant finding of the survey is that, in its own way, the virtual reality of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s “real” as the “real world.”
Large numbers of Internet users hold such strong views about their online communities that they compare the value of their online world to their real-world communities,” USC Annenberg School said in a summary of its survey, released Wednesday.

2,In a related study, research firm Medefield found that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numero uno when it comes to methods used for gathering data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market research studies.
Specifically, Internet-based market research “has leapt ahead of face-to-face and phone interviews to become the world's number one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for quantitative physician studies,” Associated Press said in a report Wednesday.
Acceptance of the Internet as a way to gather research data has been especially rapid in the European Union, AP said.

The USC and Medefield studies, while discuss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Internet’s impact on society, nonetheless speak of a broader trend: the online world is more “real” than ever, whether viewed as a way to make and keep friends or gather data for professional research.


The Website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Annenberg School Center: www.digitalcenter.org

星期四, 十一月 30, 2006

Nokia:Betting on Internet for the future


Olli-Pekka Kallasvuo(Nokia CEO and President):
"Mobile communications is once again changing even faster than many of us have predicted, and we are still far away from this being a mature market.The Internet has transformed the way we live our li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we expect it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next phase of Nokia’s growth. The next wave of the Internet will be to make it truly mobile, creating new ways for people to connect to others and find information from wherever they are. Nokia intends to be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new era and be the company that truly merges the Internet and mobility."


p.s. Nokia World is live now,Nov.29-30 in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urope:Dot-com boom vs Web2.0

Doug Clinton:
It seems to me that at least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e level of activity in Europe is the difference in financial model for Web 2.0. The dot-com boom was all about investing a lot of money, developing fast and then going for IPO. Burn rates for dot-coms were legendary and the capital was available on the basis that the investors would reap huge rewards on flotation. This, of course, meant that access to the much more flexible and willing US stock markets was very important.

Web 2.0 seems to be going about things differently. Companies are starting up on shoestring budgets and the exit strategy seems to be to be bought by Google, or some other cash-rich survivor of the last boom.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necessary to get an idea off the ground is now trivially cheap in comparison to six years ago so the major cost is people. That means that two or three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invest their own time in developing an idea can come up with something innovative and viable in a few months so access to a lot of liquid capital is not as necessary.

星期三, 十一月 29, 2006

碎片化的传说

殷建松
“在如火如荼的全民娱乐时代,我们2007年的主题词将会是:电视娱乐、互联网娱乐和移动娱乐。硅谷已经被好莱坞人士所占领,ICT产业的驱动力是娱乐化。那么娱乐化之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广告化”。微软的发展方向是把Windows和Office免费提供而通过广告来收费(类似最近大受诟病的流氓软件),谷歌的发展方向是在每个视频片断中植入AdSense。因此媒体、娱乐、广告三者的融合,是网络融合中新泛起的浪花。

为什么广告变得这么核心?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社会在日益碎片化。我曾经住在旧金山的同学家里,他是个美国人在欧洲和我一起读的MBA,但是他竟然没有听说过《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让我大吃一惊。后来接触美国社会时间长了,我也就见怪不怪了,美国没有像中国央视新闻联播这样的所有人都会看的节目,每个人为了竞争只能专业化道路上越扎越深,导致了碎片化,而广告将成为融合各种碎片价值的弥补手段。

所以在2007年,融合和碎片、极大和极小,这样的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


对我而言,碎片化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故事。而事情的发展方向,已经逆转了过来。专业化,及其导致的碎片化,其实是工业革命对于个人生命结构的渗透和侵占。“机器在塑造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分割肢解的、集中制的、肤浅的”,麦克卢汉在近半个世纪前的判断依然精准而透彻。

而从上个世纪开始,从ARPANET的建立、计算机革命到互联网革命,到现在的Web2.0(麦克卢汉还愿意加上“自动化”的贡献,他说“自动化的实质是整体化的、非集中制的、有深度的”。),个人的被割裂已久的各种能力正在被唤醒和强化。从人们和信息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窥见先机:信息从等待人们的前往,转变为疯狂的涌向人们;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成为大量信息的创造者(感谢blog,podcast,wiki,IM等新技术、新工具);新环境下,人们不仅是读者,还需要成为编辑,帮自己从汹涌的信息海里疏导出有价值的涓涓细流。

尽管日本的战略大师大前研一专著论述,“专业主义”是我们这个世纪不可或缺的能力,我自己的判断是:专业主义会成为工作的要求,而生活上,什么都要会一点,个人打理一些小事情的趋势会猛烈的多;而工作和生活会逐步融合,准确的说会变得“工作生活化”,成为游牧人一样的个人供给者。

所以,碎片化的预言,是属于过去的传说了。即将到来的,是个人的整体化时代。

p.s.殷建松先生是In-Stat China的总经理。他及所有In-Stat China分析师的博客似乎只有注册以后才可以阅读。

星期二, 十一月 28, 2006

万一……

万一blogspot不久又无法访问到,我在设定通过“Blogger的日志邮递服务+Live Spaces的邮件发布服务”,做一个预防措施。但我首先得搞清楚Blogger是通过什么邮件地址发送的。
这篇日志就用来搞清楚这个问题,相关的日志暂时发布的我的Gmail邮箱了。
如果成功了,向大家也推荐一下:)

update:原来,Blogger的日志邮递服务,所用的邮箱就是我的Google帐户(我用的是Blogger beta,原来的就不知道了)。

雅虎中国的死脑筋

1,如果我的假设即“谢文任职雅虎中国是去做门户的”,是部分正确的,那么,他这么快离开,简单的说,有两种可能:其一,谢文在那儿干,不行;其二,雅虎中国,谢文来了也不行。

2,谢文走了,马云可能再找一个可以做起门户的人——这个人是曾鸣吗?对曾鸣的互联网本事一无所知,但如果雅虎中国还要做门户,如果谢文是因为第二个推测而离职而去,那么,无论找谁都是浪费时间。

3,我从雅虎中国对马云的价值出发考虑,得到的结果是:只要跳出“做一个用户庞大的门户网站”这样的思维陷阱,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培养庞大的用户群,其方法多种多样,而打理好雅虎中国,就可能真的像keso所说,没可能了。

4,不做Web2.0时代的王者门户,转向做Web2.0时代的王者,马云有的是时间,因为Web2.0时代的王者是什么,还没人知道。雅虎中国怎么办?就让它来做转型的工作嘛,技术、用户、资源,说起来情况都要比大多数Web2.0网站好得多。

5,写到这里,我一直持有的假设是,雅虎中国掉在那个思维陷阱里,还在骄傲着挣扎。所以,我的题目才说,他们是死脑筋。不过,至于他们究竟怎么想的,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不过谁在乎?如果结果终究是一死,你自己怎么想都毫无意义。

医学上似乎有说法,脑死亡才算真死,而对于死脑筋,他们是怎么看的呢?

星期日, 十一月 26, 2006

演化的假设

这是和自己的对话。

几天来,我一直在寻找新的一整套的思维与方法,让自己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找到发力点,并持之以恒的勤奋、用力。

但是,似乎是徒劳——我的寻找每次都堕入迷惑的漩涡,我的迷惑每次都不曾丝毫减少。常常看到让自己兴奋的只言片语,放到了自己的身上,却不知该如何将其纳入一个体系。

或许,真的没有体系,真的如Jay Cross所说:一切都是一个演化的过程,而非事前设计好的。

这意味着,这个说法,将不再是一个聪明的、可供参考的知识,而要作为一个有力的假设,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好吧,那么,我就准备好犯错,迷惑,寻找,突破。

我已经在路上了。

星期二, 十一月 21, 2006

如何看待“世界是平的”?

对于弗里德曼“平坦世界”的观点,许知远表示失望飞猪听弗里德曼的演讲,更多的是学会怎么用多种方式表达“oh,my god“,周黎明直接了当的说,“世界永远不会是平的”;keso则指出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生存仍然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办法去想象一个变平的世界。即使在最平的互联网上,美国人做着他们的绅士,而我们,只能继续干着跑马圈地、打家劫舍的营生。

Tim O‘Reilly在回答一条对自己日志的评论的时候,指出:伟大思想的价值,在于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世界。显然,弗里德曼的观点,已经做到了这点。

每一次热烈的讨论,都会让我们从正面和反面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坦率的说,弗里德曼引发的讨论和思考,更多的是积极意义的。

每个人,任何时候都要独立思考,从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当书架上泛滥着糟糕低劣的畅销书时,我们反抗着;当一本好书让我们激动的跳起来时,在激动之余,也要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在keso的比喻中,你是绅士,还是为生存而拼杀的斗士?

当然,你要找到自己的比喻,透过这面精彩到疲倦的“平”镜子

星期日, 十一月 19, 2006

许知远

两段来自许知远的文字
只有双脚可以帮助人记忆城市,我对于北京充满温情,是因为在年少时代,骑着单车不知疲倦的穿过海淀区的大街小巷,和一群同样迷惘的少年一边长时间的漫步,一边不知所云的争论。但是上海,总是从机场到酒店,在出租车上看着南京路与淮海路逐渐远去。只有一个下午,我和一个美丽的姑娘穿过了弄堂、糕点铺、中学、邮局,在苏州河与汇入黄埔江之前分手时,夕阳正斜射过来。

以及:
这个上海沉睡了四十年,苏醒过来,并因新力量的到来带上了新的色彩。尽管夸耀自己是一座典型的商业城市,但政治的色彩却无处不在。在过去的两个月中,一桩本地政府的丑闻暴露了权力与金钱的结合与相互利用是多么的显著。这座超过1300万人口的城市,也因为政治的压力,而没有一家值得尊敬的新闻机构,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是用来传播时尚、消费、衣着、流行话语的所用的,它们热衷于评选女性化的美男子,举办浮华却空洞的 “风尚大典”,夜色下的黄埔江行驶的是架着巨大广告牌的游船,它和两岸的各种闪耀的霓虹灯光的商标牌一样,既诉说这座城市的自认的骄傲,也刺激着更多的人加入这场游戏——这座城市总是需要这样的强心剂,更昂贵的房价,更多的消费品,和类似的世界博览会这样的浩大行为。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加入到许知远的团队里,一起发现这个世界,尤其是中国。

星期四, 十一月 16, 2006

马云为什么要接手雅虎中国?


如题,马云为什么要接手雅虎中国,我想,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答案。

前天晚上,梁春晓先生来我们学校参加一个IT论坛,做了关于“网商”的演讲。其间谈到2004年的时候,他所在的互联网实验室为阿里巴巴所做的以“网商”为主的研究。有一个图示是这样的:
后来,当腾讯推出拍拍网的时候,他们对马云说:你可以不把一拍放在心上,但是,你千万不要轻视拍拍网——因为腾讯的QQ有着巨大无比的用户群,这些“有交互”的网友,完全有能力转变成“有交易”的网友,也就是说,“网商”这个由马云提出的概念,完全可能被用来形容其对手的成果。
而雅虎中国,则可以帮助马云培育出同样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并转向其门下C2C的淘宝——雅虎中国的门户影响力,综合而强大的产品组合,从理论角度讲,有着巨大的潜力,雅虎美国和雅虎日本就是榜样和目标。而雅虎中国的用户群之于淘宝网,则可以发挥QQ用户之于拍拍网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这么预测:淘宝的即时通讯工具“淘宝旺旺”可能和“雅虎通”融合。
现在谢文执掌雅虎中国,是否可以做好雅虎中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由于时间的关系,假如雅虎中国发力太晚,马云可就亏大了。

星期三, 十一月 15, 2006

这世上的心安


在听《亲亲》的时候,豆瓣上一位朋友的评论不断的浮上来。

他/她说
曾经以为生活是美好的,却终于发现它更多的是无奈和遗憾,但因为这样就不活了吗?于是,自欺欺人地活着;曾经以为爱情是美好的,却终于发现它更多的是现实和物质,但因为这样就不爱了吗?于是,不再纯洁地爱着;曾经以为梁静茹的情歌是美好的,却终于发现它们不过是虚幻的童话,但因为这样就不听了吗?于是,有一首没一首地听着……


我没有那么灰色。只是,当“暖暖”的旋律想起来的时候,让人心痒痒的小甜蜜感突然的,却慢慢的在心里动了起来。

在世界上,在心灵的花园里,总是留有一些让人心安

星期一, 十月 30, 2006

鹅!鹅!鹅!

我面向小月河,看着对岸的秋黄的芦苇和脚下混浊的河水,脑袋闲置着。

“啊(ang),啊,啊!”背后的一片水塘边上,一个老伯大声喝道。然后,池塘里的一只白鹅跟着“嘎、嘎、嘎”的叫了起来。

“啊!”

“嘎!”

……老伯领一声,那只鹅应一次,偶有不齐,也被他们的一来一去给带了过去,让人马上忽略。我回过头来,觉得有意思极了。我看到老伯右手一次次的向上方来回挥动,和那只鹅一唱一和。这时十几声过后,他沿着水塘向前边走边挥边喝,那只鹅也跟着,一声一声的附和,甚至跳上岸来,仰起脖子“嘎、嘎”的叫。

老伯走向另一片水塘,对着在那里戏水的3只鹅也指挥了起来,最白最胖的一只鹅很快也跟着叫了起来,“嘎、嘎,嘎!”

北京下午多云的天空下,这个老伯俨然一个练声的教练,在水塘边上一路走过,引起歌声一片。

“脂肪”

托马斯.弗里德曼(via 《世界是平的》):

……用电子邮件和网络是很难创造人际关系的。有一天我和朋友肯.格里尔一起吃饭,他经营一家媒体公司。肯也拥有同样的悲哀:很多合同都给了那些只是在销售数字而非灵感的广告公司。然后肯说了一些很能打动我的话:“就好像他们将经营中的脂肪都给切去了一样,他们将一切都变成了数字游戏。但只有脂肪才是让肉很香的东西。瘦肉根本不出味儿。你会希望它至少能有一点脂肪。”

世界的变平不停地将“脂肪”从生活和商业经营中挤出,但是就像肯所说的那样,脂肪是让生活有味儿的东西,脂肪也是让我们感到温暖的东西

Technorati tags: , , , ,

“怎么学会如何学习呢”

托马斯.弗里德曼(via 《世界是平的》):

在这个世界里,要想脱颖而出,不仅要看你了解事物的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因为你今天了解的事物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其速度之快恐怕你连想都想不到。

我在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演讲时曾讲过这一观点,在之后的提问阶段,一个坐在我包厢里的年轻人举起手来,他先介绍自己是9年级的学生,然后问道:“弗里德曼先生,如果学习如何学习有那么重要,那您怎么学会如何学习的呢?我应该上哪些课呢?”

这是一个很有逻辑性的问题。在那之前我并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我即兴发挥做了一个解答,但我想当时我提供答案的思路是正确的:“去找你的朋友并向他们提一个问题:谁是你最喜欢的老师?列出这些老师的名字,然后去选他们的课——不管他们教的是什么。”不管他们教的是希腊文化、微积分、艺术史还是美国文学,只管选他们的课程。因为当我回想起我最喜欢的老师时,我并不记得他们具体教会了我什么,但我肯定记得曾经为所学的内容激动不已。现在还伴随我的并不是他们传授的内容,而是学会那些内容激动不已的心情。要想学会如何学习,你必须热爱学习——或者至少你应当喜欢学习——因为很多学习都和自学有关。尽管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具备这种才能,但大部分都是靠后天自身培养或教师(或父母)灌输而来的。

 

Technorati tags: , ,

泡沫的意义

托马斯.弗里德曼(via 《世界是平的》):

过度投资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最终能得到纠正。我总能记起微软首席技术官比尔.盖茨在199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当时正是高科技泡沫的巅峰时期。盖茨一次又一次地被记者们问到相似的问题:“盖茨先生,现在的网络股是泡沫股,对吗?它们难道不是泡沫吗?”最后,有点被激怒的盖茨对记者们说:“它们当然是泡沫,但你们没有问到点子上。泡沫给网络行业带来了许多新资本,这必将更快的推动创新。”

 

Technorati tags: , , ,

星期五, 十月 27, 2006

寻找合意的BSP

问题:

blogspot再次无法访问。


我需要在国内再寻找一个BSP,要求如下:

1,页面无广告,这一点针对除了Blogger和随时记Opera
blog
之外的大多数BSP。
2,可以添加"引用通告",这一点,是针对Blogger
和随时记的。
3,页面字体要和大多数一样,不想考验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点针对随时记。
4,后台要操作简洁,这一点夸奖一下Blogger,包括随时记在内的大多数BSP都有着不够简洁的问题。
5,适应多种浏览器的使用,这一点批评使用O-Blog系统的BSP,尤其是没有使用最新版本的BSP,在Firefox下,每次都会出现"不许重复提交表单",要命。
6,支持电子邮件发布,这一点表演MSN和Blogger。
7,稳定,提出这一点,是因为Blogbus的那次事故。
8,教育网可以快速访问,这一点,是我们的国情造成的。
9,尊重写作者的版权,这一点,针对新浪、网易和百度,特别表扬随时记和Donews。


谁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Test for Opera blog

极郁闷。

这篇用来测试,看能够从这里同步发布到Opera的blog

Blogger Beta的后台目前还可以操作,使用Feedburner订阅的用户,应该不会遇到什么问题。

对于GFW的行为,我表示极端的愤慨——极大的不理解,为什么???GFW不是人,操作GFW的管理者,你们呢?

我要找一首诗——

骄人好好,
劳人草草。
苍天苍天,
视彼骄人,
矜此劳人!


天之苍苍,其正色焉?

中国文化的境况

1958年,余英时先生在哈佛大学读到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油印版,发出如下感慨

《论再生缘》是我第一次听到的直接来自大陆内部的声音,而发言的人则是我完全可以信任的陈寅恪。他一生与政治毫无牵涉,但就其为中国文化所化而言,则可以说是王国维以来一人而已。《论再生缘》中并无一语及于现实,然而弦外之音,清晰可闻: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正在迅速地随风逝去。

顾亭林曾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用现代的话说,即是国家与文化之见的区别。我已失去国家,现在又知道即将失去文化,这是我读《论再生缘》所触发的一种最深刻的失落感。「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燕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王国维这几句词恰好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亡天下」的惶恐也牵动了「亡国」的实感。一个「无国籍之人」想要在自己的文化中安身立命似乎只是一种幻觉。


今天,许知远感慨 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

……在四年的经验里,我的确知道,学校里没有追求科学的热情,所有学习都带有鲜明的机会主义色彩。年轻人缺乏内在的热忱,而更多的是对于外界变化环境的响应。 所有的中国人在少年与青年时代都学会了各种变通之策,他们的生存智慧足以使他们在西方世界获取生存技巧,甚至过上不错的生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这都难 以使得他们具有真正创造力,这需要的是不懈的热忱和内心的激情,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教育最为缺乏、从不鼓励的。


从疯狂破坏到无暇专注,中国文化的境况并没有变得多么好。对未来我们应该永远充满信心,但这不意味着,美好的未来肯定会自己到来。“胜败是一时的,文化是千秋的”(李敖引语),同样,富贵繁华是一时的,文化才是千秋的,一味的追捧富贵,追求繁华,到头来注定是一场空。

星期二, 十月 24, 2006

个人的力量

尤努斯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有关他的观点、他的做法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他的个人影响力,也从孟加拉扩大到更多的地方,比如,中国:

昨天,我向他质疑:在孟加拉,你在政府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促使政府落实了有利格莱珉发展的很多政策,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中国,我们怎么才能让政府创造良好环境呢?在中国,至今没有为小额贷款立法,也没有监管机构。今天,尤努斯马上以实践回击了那个问题。在会见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高层之后,尤努斯宣布: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欢迎他到中国开一家格莱珉银行,给他执照,并且允许这个银行吸收储蓄,甚至开展保险、养老金等业务。他用短短一天的时间就打破了中国小额贷款几十多年来的沉闷格局。


漏丹的这段话 ,其实也是尤努斯个人影响力的反射。中国政府向来知道怎么做,更欢迎人们的帮助。但是,具体到实施的层面,许多事情就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就可以解决的。也许,这正是政府维持了“几十多年来的沉闷格局”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环境更好了,人的观念也有了进步,希望尤努斯可以借助这种形势,做出一些事——然而更多的事,责无旁贷的还是要我们自己来完成。

p.s.孟加拉的博客圈对尤努斯博士的获奖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参看此文

星期日, 十月 22, 2006

Tim O"Reilly on "Getting the market to tell the truth".

Tim said:

I love the idea of "getting the market to tell the truth." Put that filter on, and you see a whole lot of things in a new light! This is a useful tool whether or not you're interested in the threat of global warming. It's a fabulous way to think about all kinds of markets. (For example, I used to argue that open source is science, not religion. We don't have to argue for particular positions or ideologies. We have to discover what is true about how software development works in the networked age. It was that discovery process that led me from Open Source to Web 2.0.)


这个观点,即是:

不要刻意去维护自己的观点,也不必去抨击或者拜伏别人的立场,而是试着去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透过自己的执念,穿破自己累年积月形成的心智模式,才能不断的走向前方。不要去争辩事实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而是让事实展现其本来面目,至于自己正确与否,只是末端——真正重要的,是从事实出发,思考如何将事实向更好的方向推进。

星期五, 十月 20, 2006

曾颖眼中的世界

近来更新不多,这样的情况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每天的阅读还在继续。

今天,推荐一个blog,“曾颖眼中的世界”(via 覃里雯

转载曾颖一篇日志:热爱诗歌并不妨碍人好好活着

张士比亚名叫张士宾,来自川西龙门山脉青嘴山下,来成都之前是一家电厂的电工,因常用糖引诱小孩子听他念诗而被疑为神经有病,领导怕他乱拉电闸,于是趁“优化组合”的时候将他优了下来。他也没怎么言语,揣了卖工龄得来的薄薄一叠钞票和二十几本诗集便到了省城。
  
  在省城的最初几天,他挨门拜访了很久就想拜访的诗友们,和他们一起为诗歌的命运长吁短叹一回之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去找门差事干干,在这里生活,口袋里的钱就像冰块放进烤箱里那般经不住折腾。
  
  在他找工作的几天里,他的额头几乎被拒绝碰出了茧疤。文凭有吗?发表过许多诗?对不起,您还是去把诗换成文凭再说吧!什么?连电脑都不懂还来应聘,吓!开什么玩笑?
  
  就在他走投无路准备到九眼桥下的一元店里做最后挣扎的时候,正碰上远房亲戚耿二爷,耿二爷是一家工地上的小包工头,他于是跟着耿二爷到了工棚里。最初,他发自内心瞧不起工棚里的民工们,觉得他们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人,殊不料这群粗人却是天下最好相处也是最难相处的主儿,他们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人生准则,反之亦然。于是乎,诗人很快便有了张士比亚这个绰号,粗人们说:“莎士比亚如果活着,肯定没他架子大。”
  
  诗人每天早出晚归去找工作,他坚信这又潮又热又湿的工棚决不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直到有一天吃晚饭时,某一个粗人敲着锅骂“世上只有猪才吃白食”的时候,他才终于低下头来承认自己的百无一用,并主动求耿二爷给他安排活计,成为工棚里正式的一员。
  
  在工地上,除了整出一大堆笑柄之外,他几乎没干成过一件事。最令他愤怒的是,他用罐头瓶种在床头上的一株小草居然将他刺得满手起水泡。这个“引狼入室”的故事成为粗人们长笑不衰的经典笑话,每讲必笑,笑声如锯齿般消失了张士比亚对自己的最后一分信心,他决定将自己生命的句号划进府南河里。他跳河时,怀中抱着他所钟爱的所有诗集,嘴里哼着风萧兮易水寒……
  
  想不到这一跳居然还跳出了运气。打捞垃圾的船正好路过,也顺便将他打捞了起来。他和河中散乱的诗集成为第二天报纸上的一则社会新闻。他被救起时对着镜头翻白眼的照片正好被一位在报社兼差的诗友看到。诗友同病相怜,鼎力向主编举荐他。诗人于是成了报人,写新闻居然很快上路,每天玩命地奔波在新闻与新闻之间,写稿挣分在报社名列前茅,同事们开玩笑问他:你这么拼命干啥?想当名记嗦?
  
  诗人笑着回答:“我只想证明,热爱诗歌并不妨碍人好好活着……”说这话时,他一脸的真诚。

星期四, 十月 19, 2006

纪念鲁迅先生

今天,是鲁迅先生去世70年的日子(via 徐迅雷先生)。

谨此纪念:

“……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


先生一辈的愿望,我们正在努力的实现,虽然路途艰辛。

星期一, 十月 16, 2006

New Survey on 3G

Mobile Europe:

A new survry on 3G from In-Stat based on a survey of over 1,000 mobile users, found the following:

-After years of thinking video would be the 'killer application' for 3G, existing and potential 3G customers are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high-quality mapping and navigation services,which means that 3G carriers that want to capture that market will have to exp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ompatible handsets.

- Current 3G users are very enthusiastic about the service, which is in marked contrast with other customers who have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with premium applications.

- Customer awareness of 3G is not particularly strong, with over half the respondents indicating they don't know whether their carrier offers 3G.

- Almost half of respond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would consider changing carriers in order to get 3G

星期日, 十月 15, 2006

手机的广告商机

10月11日,dotMobi域名进入全球公众注册期,几大域名服务商为了鼓励人们加入到注册浪潮里来,纷纷积极提供专门用于创建符合.mobi域名网站的免费工具,甚至建立了专门的网页,指导人们怎么建立简单的适合手机访问的网站,用作比如“名片”用(via 新浪科技)。

之前的优先注册期的积累,以及随后的注册大军的涌入,势必会使得Mobile Internet的网站构建进入新的,全民参与的时期。

有了规模,在手机访问的页面上做广告,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有“手机网络界的Google”之称的AdMob的创始人和CEO Omar Hamoui最近接受了mytreo.net网站的采访,讲述其如何运营Mobile Internet的点击付费模式。

Omar Hamoui讲述了诸如AdMob的运作原理,如何用5分钟来创建自己的手机网络广告等话题,并提到了目前已有的合作伙伴:比如社区类的Ebay和Mocospace,娱乐类的Mobile MTV,以及手机网络的门户比如Click4WAP和Techxcell;在内容搜索方面,他们则和Google有合作(更多点击这里)。

采访双方就一点达成了共识,即那些还没有手机网站的大型内容提供商是时候转移到手机平台上了。

Google什么时候转战这个市场呢?Google的进入,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相关新闻链接:Google欲分手机搜索市场 遭到运营商反对

互联网的富媒体时代

“尽管YouTube现在已经开始了其Google旗下网站的时期,非常清晰的一点是:2006年将会被视作互联网从文字世界转向富媒体世界的关键一年,而YouTube作为转变标志的地位也将确立。”


Rajesh Jain用这句话结束了其对YouTube未来的分析

对于互联网未来如何,斥巨资买下YouTube的Google也许更有发言权。如鲍尔默所言,“全球媒体公司都处于Google的威胁之中,因为Google在网络广告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可以决定其它公司能获得多少网络广告营收。”我们可以认为,Google收购YouTube是为了巩固自己在网络广告市场,尤其是即将到来的视频网络广告时代的霸主地位——否则,没理由来解释为什么Google会用自己总资产1%以上的资本来收购一个麻烦缠身又盈利模式不甚清晰的YouTube。

还有一个因素也值得考虑,那就是YouTube经营社区的能力——如keso所言,怎么把一群人集合起来形成热闹的社区和大量好的内容,向来不是Google的强项,Orkut的不温不火,Blogger的“闲置”就是明证。而在YouTube两位创始人答谢用户的视频里,他们为一个词汇感到骄傲,即User Community,哪怕最后他们自己也笑起来,因为究竟为什么在YouTube人们会这么热情,其实他们也说不清楚。但他们做到了,成为他们笑谈中“two kings”中的一个。

富媒体时代来临了,虽然这个时代的盈利模式还没有显现。有“网络女皇”之称的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玛丽·米克尔如是说:“我们并不认为富媒体广告的未来主要依靠30秒广告时段,就像传统的电视媒体那样。从长期来看,广告客户和广告代理商将开发出更多创新方法,从而更高效地发挥这一媒体的优势。”

时间,和群体的智慧会给出答案的,她相信这一点。同时,为了避免瞄准了再出击难免慢上一步的尴尬,如她所指出的,Google、雅虎和eBay将从网络视频广告的迅速普及中获益最多,因为这些巨头们已经用足够多的资本来应对未知和变化。

看来,他们似乎占据了所有的先机。但未来却并不会因此单纯地被资本锁定--未来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我们永远可以引用贝佐斯多年前的那段话来鼓励自己:“现在就像史前寒武纪时的地球,万物头角峥嵘,但大变即将到来,一些巨大动物即将灭绝”。

星期六, 十月 14, 2006

生活

关于“生活”这个字眼,最流行,也是最有小资情调的,莫过于米兰.昆德拉用作书名的《生活在别处》了。不久之前,经济观察报还以此作为其增刊的主题。

可是,生活毕竟不在别处,而在当下。

今天在浏览Vox的文章时,看到xujin的文章:“生活是可以被改变的”,回忆6年前和一位同济大学博士吃饭,听他闷头来一句“网络就是生活”。

刘韧曾经写过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叫“我们信仰互联网”()。文章情之切切,读之动容。自己也对互联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够给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可喜而深刻的变化。现在看来,我们是可以稍感欣慰的。

至于互联网还会带来什么,我们不能盲目的乐观。最近读一本书,叫“思想的未来”。作者对美国目前对待互联网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在中文版序言里,希望中国能够走好自己的路,才不至于把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和创新的机会错过。

言下之意,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不发达,就是还有机会。虽然广电总局等顽固的机构做着许多令人愤怒的事情,我们还是要把希望寄托给未来,把希望寄托给互联网,相信未来会比现在好,并且为此而努力前进。

生于报端的那些雄文

手里捧着郭沫若先生的自传《洪波曲》,听他讲述这本书的由来:

“解放前一年一九四八年寓居香港时,夏衍同志在主编《华商报》的副刊《茶亭》。在他的鼓舞和督促之下,让我把在国民党管制区的抗日战争的一段回忆写出,逐日在报上发表了。”


大家曾用“让李敖读书,我们来读李敖”,盛赞李老头子阅书无数,“读得通透,用得洒脱”。三十年前,李敖在狱中以“我为什么不看电视”为题撰文,大言自己不看电视,还引用其高中时的一位老历史学家“不看出版后还没有经过十年以上的书”的话,来鄙夷“追新闻屁”的臭毛病。“看大事记之类这些书,可以提醒人:任何轰动一时的新闻,都是过眼烟云以后的一行字,甚至一行字都轮不上。”当世之人,持此观点的当不在少数。

依我看,这实在是偏执所致。李敖天命率性,见微知著,以其学识慧敏,做到孔老夫子所谓“十世可知”不是妄言。我等若也要那么做,就是高抬自己,不知道要生出几般虚妄,几多痴狂。
况且,报端文字,慧眼所至,优劣自辨,何必懒得让历史来帮我们过滤呢?

再想一下鲁迅先生当年的口诛笔伐,有多少不是现在报纸发表?还有写作武侠专栏的金庸,经济专栏的张五常。在这里,我们算上写作抗战回忆录的郭老——用智慧的眼,谦虚的心去读吧,古今中外,专著报刊,无一不可。

不要让自己的虚妄错过了明天生于报端的雄文。

2006年10月8日 22:33于焦作火车站候车大厅

星期五, 十月 13, 2006

剑虹评论:我们的价值观

剑虹评论的个人“控制面板”页,有这么一段话:

相会,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和价值观:

·个人应当决定自己的命运。

·个人应当控制其社会和物理环境。

·行为应当在道德之光下判断。

·应当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权威或“大人物”。

·我们应有尽可能多的选择。

·任何事物都可以也应当得以改善。

·未来应当比过去更好。


从3月左右订阅剑虹评论,常常通过邮件发现非常有价值的文章。登录次数不多,今天一点小事故登录,发现需要重新注册了。不过,有机会看到了上面的话,值得。

博客沉睡谁的错?

小捷(via DoNews):

……笔者无意去评价新浪的媒体号召力和新闻策划能力,但想提醒一句,现在已经是2006年了——距离木子美推出遗情书的2003年,已经过了3年了。难道网友真的这么愚昧,被同一种炒作手法(从本质上而言,名人博客和木子美都是下半身写作而已)吸引了三年之久吗?

  究其本质,或许大多数中国人更适合作为看客而不是Blogger。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缺乏“专栏作家”的国度。在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的言论可以借助大量地方媒体的转载,影响全国;但是,在中国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客就成了大多数国人窥探明星、名人的窗口。所以,新浪“名人博客”的崛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然而,这样的背景也势必造成了一种结果:大多数网民注册博客空间更多的仅仅是一时性起,他们更热衷的不是在博客上表达自己,而是簇拥在名人周围,疯狂地争抢沙发。这或许才是七成睡眠博客产生的根源——和中国国民特性有关,和博客网站的运营思路有关,但和博客本身的优劣又有何干系呢?

七成博客的沉睡不是博客本身的错误,而是中国国民特性和博客网站错误思路共同造成的恶果。与其毫无意义地探讨博客究竟浪费了多少网络资源,倒不如仔细思考一下博客未来的发展方向……

星期四, 十月 12, 2006

谁是微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史蒂夫·鲍尔默(via 新浪科技):

一般来说,那些在多个领域同微软竞争的公司对我们的威胁更大。事实上,大多数公司都只能在某一领域给我们带来威胁。不论哪家公司,我们都知道如何与其竞争,因此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开放源代码并不是一个新技术领域,它是一种新商业模式。过去三到四年里,我们通过增加产品价值成功应对了开放源代码带来的挑战。当然,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或竞争者,开放源代码永远不会消失,未来我们将继续与之展开竞争。

  我们的第二个威胁来自于广告商业模式,也许有人认为它专门指Google,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一模式。很多软件用户都认为,广告模式可以降低他们的成本,我们当然不能无视这一模式的影响。我们已经采用了开放源代码商业模式,并且运转良好,我们今后也会支持广告商业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通过硬件刺激软件销售,
苹果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讲,iPod实际是一款软件,通过硬件销售体现了它的价值。通过与上述三种商业模式竞争,我们也可以从中获益,其中开放源代码和广告将成为我们的主要竞争动力。

李敖

大概十六岁时开始读李敖,一直读到现在。

李敖说的一句话

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我无法坐在台下听李敖精彩的演说。


没办法,没办法啊:)

星期三, 十月 11, 2006

李嘉诚:内心的平静

环球企业家采访李嘉诚的文章里写到(via Google Group)

访谈时,李嘉诚做了一个手势,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我内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拥有很多财产也不会感到安心。举例来讲,如果看着比尔·盖茨的财富和你自己的距离那么大,那么你永远不会快乐。­"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发问,李嘉诚先生一天之中,有过"这一刻云淡风轻,万物静谧"的时光吗?

现在,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星期二, 十月 10, 2006

对学英语的一些建议

第一,每次一想到英语,就对自己说:英语太简单了,学好英语简直是易如反掌,我是学英语的天才。

第二,用某种方法,比如抄写,来背诵单词,拼写、音标、词意、词性,从第一本英语书开始,一个不落的记住。直到自己英语好了为止——什么时候叫好,你只需要扪心自问:我的英语词汇够用了吗?如果自己的回答是够了,那就可以了,别管这个世界怎么说。

第三,读课文,读课文里的句子,读句子里的短语;学习、理解和掌握短语,掌握短语在句子里怎么起作用,掌握一个句子由什么构成,掌握一个个句子如何组成整篇文章。思考,学习,应用。

第四,适当做题。记住不会做和做错的题,从错误中学习知识,并想明白为什么会错,记住犯过的错误,不要再错。

第五,让英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看英文报纸,读英文书,听英文歌,浏览英文网站,用英文思考和做笔记。

自然一点,想一下自己怎么吃饭,用同样的态度来学英语——不要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今天吃了饭,明天接着吃。

就这些。


记住,上面的话是说给中学生听的。每个使用这些建议的人都要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发展的观点辨证地看待遇到的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2006年10月3日凌晨

鸟声如林

四排参差不齐、相互推挤的杨树。

树丛南侧是尘土飞扬的焦辉路。

树丛北面是秋收后萧条苍黄的田地。

我从路的南侧走到路的北侧,穿过树丛坐在宽广的田地里。

我打算听这树丛茂密冠梢间穿梭跳跃的鸟儿们的歌声——我在路南面就听到了,这里鸟声如林。

鸟儿们才不会在意我的矫情与做作,焦辉路上匆忙来往的人们只能在经过的一刹那留意到,路边一人坐在地里提笔行文,仅此而已。

现在,我把这个太阳早已落下的秋日黄昏故事说与你听,你在想什么呢?

2006年10月5日18:14

Google的创新文化

Google的CEO埃里克·施米特(Eric Schmidt)(via 新浪科技新闻) :

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的现金储备很充足,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些钱用到什么地方呢?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们现在正在争论的问题:我们到底怎么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而不只是追求数量呢?还有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我们怎么才能确信高质量的视频服务能赚到钱呢?搜索的下一个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呢?对于竞争我们也存在很多疑惑:我们到底该怎么应付微软推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呢?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来询问,而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创新不是像我某一天早上醒来后说“我要创新”一样来的那么容易,我觉得假如你把它当作是一个问题来询问,那么你会得到一种非常不错的创新的文化。

星期一, 十月 09, 2006

茅道林:初创公司十忌

曾经担任著名创投公司Walde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Group副总裁的茅道林指出(via 创业空手道),他不会投资的公司包括以下十种:

第一,与政界高官攀亲搭故,例如有一堆与领导人合照的档案等。

第二,井底之蛙,认为自己在车库里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领先技术。

第三,谈到销售策略时,自信十足。

第四,执行长凡事都管,包括薪资、公关行销和研发等一手包,典型的“个人秀”。

第五,只要钱但不要创投公司介入经营者。

第六,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对手。

第七,守着所谓的“中国特色”,未能扩大视野。

第八,初创公司,但想做好每一件事,缺乏经营焦点者。

第九,公司执行长一直抱怨员工不好,觉得自己最好。

第十,生意不大,派头很大。

星期日, 十月 08, 2006

避风塘的早晨

避风塘,大概是我在无处可去的时候,唯一的去处吧。

昨天晚上9点一刻开往北京西的火车,人多如麻,固执而故作淡定的自己,和许多人一起被丢下,眼睁睁看着火车鸣笛而去。许多人,具体来说,可能有二十多人吧。

怎么办呢?退票,还是改签为下一班车?

改签了将近12点的那班,在火车晚点40分钟后,再次因为拥挤而没能坐上开往首都的列车。

不想回家,于是,乘出租车来到了市中心的避风塘,像五一长假那样。

现在,天已经微微亮了。夜晚过去的还算挺快,看了许多文章,试用体验了不少网站,发了一些电子邮件,酸酸的腰背——我都想要去锻炼身体呢,跑动一下,觉得那样会好一点,舒服一点。

这样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

今天晚上准备再次搭车,人流会小点了吧,不要再把我丢下了。虽然哪里都一样,可是,我真的想回去了,回到北京,这个有这么多缺点和问题,却让人眷恋的城市。

“去吧,杨,回到乱伦的怀抱里吧,

你不要莫斯科的清晨,

却选择了北京的卑劣的黄昏!”

我曾经修改曼德尔施塔姆的一段诗来和朋友开玩笑。现在,让我回到“北京的卑劣的黄昏”去吧。

星期四, 十月 05, 2006

小说明

一个小小的说明:

从2号到8号,我在焦作乡下的家,没有网络连接,blog在此期间不能更新。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停止写blog了——我可以在纸上写嘛,然后打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目前为止,我写好的有两篇:

1,“我的专业”,介绍我选择自己专业时的一些想法;
2,“对学英语的一些建议”,里面的话是说给村里两个初三的孩子听的,贴出来,也许对一些人有用,也许可以得到有益的批评。

另外,成君忆的两本书,《渔夫与管理学》和《像园丁一样管理》都写得极好。似乎卖的不好,但我的观点是:《水煮三国》是成君忆的手艺,《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是他的理论,现在的两本书,是他的思想,是精髓所在。不读后两本,前两本读之千遍也枉然,更何况,谁会读之千遍呢?不用读之千遍,用心读后两本就够了。

这篇blog写在网吧里,糟糕的键盘让我的手快罢工了,就此打住。

星期日, 十月 01, 2006

我们的节日

节日

keso规律地每日一博,上次有过纪念Blogger的生日,今天凌晨,他引用梁宁的话深沉一叹:我爱我的国家。

除了在个别时候,我总是更习惯把自己最深沉的感情潜藏起来。比如,对父母,对祖国。我始终不能习惯在那些舶来的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向爸妈送出礼节性的祝福。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我被自己的漫不经心落在了伟大祖国的首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共同欢度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12:55的火车被自己误掉,只好改乘明天那班。

坐在开往东单的公车上,除了脑子里,身边倒没有节日的气氛,一对情侣还在疑惑为什么西客站旁的建筑这么破旧。我也看到了,红色的一排楼,拆了一半丢了下来。也许工人也在过黄金周吧,我后来这么想到。

也许,在路过天安门的时候,会同时路过一场繁华和热闹吧。

观点

“你知不知道,如果没有民工兄弟,西客站将是一个多么现代化的火车站啊!”一个朋友在和我争论奥运期间是否应该让百万民工回乡时,这么说道。

在农民工问题上,我总是想到樊纲2年前来我们学校讲座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你不能自己进入了消费社会,却拒绝后来者的进入。

天安门

我在天安门西提前下了车,拖着我的行李箱。从西单一带开始,人群陡然浮现,越靠近广场越拥堵。

我从人民大会堂西路南下,一直走到一家兰州拉面馆,填报了自己的肚子才安生的上路,向广场前进。

这是一个集市一样的节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更多的是穿着一点不时尚和潮流的人们,焦躁却缓慢而欢喜的行进,拍照,一元一支的小国旗,我也买了一个插在自己的旅行包上。

我走走停停,满心欢喜地环顾着周围的人们。一种莫名的好奇心让我的眼睛不断的看着,看到什么都觉得是发现,但天知道,我看到的,人们都看得到。酒足饭饱和人民大众游天安门,真是爽极的一件事啊。

当我在广场西侧看到那座大型的园林雕塑后,我拿出纸笔,停在人流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这个国家如果能够再给每个人以希望,她就必定会成为最伟大、最幸福的国家!”

不合时宜的悲伤

我慢悠悠的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上逛来逛去,像是在参加一场游园会;避开拥挤的人群,抬头看极力向上涌的喷泉水柱,偶尔偷看美丽的姑娘,看着穿着民族服饰的庆祝者微微笑,还有那五个有点傻气但的确可爱的福娃——我想起朋友说的话:我们之所以推出五个而不像别的国家一个两个,是因为五个卖起来更赚钱嘛,哈哈哈哈哈。人山人海,人山人海,人山人海!

就在走近长安大街的时候,一个突然的想法冒了出来: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现在的人们有多少还能留在这个地方,又有多少人到时候得带上一个县级证明才能到自己国家的首都来看一眼!

心突然酸了起来,眼睛潮了三秒钟。

这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悲伤,不是吗?

结束

我没等到6点的降旗,拖着箱子步行去了王府井,在教堂前做了很久;然后向北,希望找到一家中国书店;我找到了“商务印书馆”的书店,原来这里就是闻名已久的“涵芬楼书店”;我买了成君忆的新书,出门继续向北,到了隆福寺街。稍作逗留,吃了点东西,乘着公车回学校了。

这个节日就这么结束了。

星期五, 九月 29, 2006

短信的未来

我曾武断的提出:短信必死

现在,是我审视一下这个观点的时候了,因为昨天看到一篇报道,题目竟然是:短信息服务将会成为手机互联网的驱动力

文章认为:

在手机上输入各种网站,其烦琐程度都必定要大于电脑键盘输入,不方便程度可想而知;同时,现有网站大多是通过Wap服务代理将自己的站点转换成手机访问的样子,不可避免的存在延时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mobi域名建设格式更适合手机的专门网站来解决。
而通过短信将浏览器的网址链接发送到手机上,成功登录后存为书签,会使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不错的观点。可是,单从这点来论证短信的不死,是不是略显单薄了点?(网址输入,如果虚拟键盘成为现实,就不成其问题了)

今天,我又想到了清洁工困境。之前RJ的不知道哪一篇文章给了我思路——清洁工困境的解决,不在于搜索,而是信息订阅

以地区为信息发布中心,可以提供清洁服务的人们把自己的服务时间、价格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一个平台发布;经由这个信息聚合平台,服务需求者通过清洁服务的订阅,得知何时何地有符合其要求的清洁工。

而手机,在这里成为信息发布的终端设备;信息以XML格式发布在网上,服务订阅者在适当时刻会收到一条网页推送(push)信息,从信息链接到具体的网址,做进一步的选择。

网页地址显然要比网站复杂的多,且难以输入得多——不用输入,链接加入信息中,直接通过浏览器转到就可以了,岂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于是,短信服务(SMS)获得了新的用途。

我们还要思考,这样的功能,是否有更廉价和便捷的服务替代短信来实现呢?

比如,网址发送到电子邮件里,只要电子邮件和手机很好的集成,登录也不会很麻烦——可时效性不好,也许我们查看电子邮件时,清洁工刚好从邻居那里离开。

还有别的办法吗?其实,只要成本合适,短信是可以作为一个不坏的解决办法,用来服务人民和社会的。

星期四, 九月 28, 2006

清洁工困境

你想要找人帮我打扫房间 现在,在半个街区内,肯定有人合适这份活。 但是.....

1. 他们没有通过互联网发布他们的广告
2. 他们也没有进入黄页等分类信息里面
3. 他们通过口碑的方式被人知晓
4. 他们也许就在为你的邻居服务,但你不知道

而事实上,有一个合适的答案,但是你找不到它。 如果你用google 搜索“Cleaner Chesterfield”,结果有248,000 个,但是你只要一个! 问题出在那里呢? google 对待信息是“平等”的,对待个体是一样。 它只能通过我敲入的字判断,而不是我的背景。此时此地的我。


Hamlet翻译了一篇极好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我称之为“清洁工困境”。现有所有引擎的一个问题是,搜索结果太多了,而我们常常只需要一个——当然,也有时候我们是要看到尽可能多的相关结果。

文章还有一些极为精彩的观点,推荐一看。

星期日, 九月 24, 2006

一个精彩的观点

aBrowser is navigational. You'll notice that aBrowser does not have any navigational buttons, saving you desktop real estate. That is because aBrowser believes web sites should be self-navigational. If you are a web site designer, then you will love aBrowser. By testing your web site with aBrowser, yon will uncover navigational deficiencies in your web site. Thus, aBrowser also serves as a tool to help you improve your web site.


在使用YouOS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叫做aBrowser的微型浏览器。看他们自己的介绍,上面的话尤其精彩。

可是有一个漏洞,那就是,我在浏览一个自我导航性很好的网站时,通过链接来到了一个自我导航很差的站点,我该怎么办呢?呵呵,看来,这种浏览器用来检视网站还好,用作浏览的话,还是有不足的。毕竟,现在常常要链接出去的。

开复说——

开复说

(记者: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爱作秀的人,你自己怎么看?)

作秀?要我唱首歌吗?我不是在作秀。对于我要做的事情,我总会去找到好的方法,如果需要我高调去做,我就高调,如果需要低调,我就低调。实际上,我也做了很多低调的事情。

(记者: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年轻人最让你揪心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年轻人普遍的迷茫。中国社会对成功有着一元化的期许:在学校看成绩,在社会看名利。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在这样期许下成长。此外,中国排队的教育方式使经费和师资向少数大学集中,一般大学面临优质办学的挑战;而家庭和学校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培训也很不够。其实,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年轻人应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实在有点糟糕;第二段的第一句说的不错,但似乎不是谁的错。

星期五, 九月 22, 2006

高燃的象征作用

有人问:高燃、李想他们做得真的很牛吗,为什么中央台也要报道他们?

被问者回答:“80年代的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差不多刚刚步入社会,国家宣传他们,立样板,告诉人民,80年代的人还是有希望的。”

最近的互联网大会上,各路神仙纷纷发言,以前模糊的形象一下清晰了不少。

高燃回答记者的提问,有一些很中肯的观点,值得一看,然后记得思考。

这句话我不同意——高燃说:创业一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不是一件看上去可爱的事情。

我大脑中的影像,是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里那些家伙的样子。我可以想象的,目前也主要是那些了,希望10年后,还是这样。

博客的社交意义

FT中文网:

微软的MSN曾经只允许添加150个联系人,因为有专家说这是我们能够维持的人际网络的上限。但是广大用户对此的强烈不满,和微软悄悄把联系人上限提升到300人的小动作,都证明了专家的意见,似乎并不总是那么靠谱。

也许专家忙于学术,压根就没有时间写博客。所以他们无法明白,写博客虽然没法让你赚到钱,但却可以让你赚到更多的交情,并且这交情绝对不是150、甚至300个朋友的上限能够限制得了的。

星期四, 九月 21, 2006

跳舞,绽放,和时代约会

就是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过世界,又应节地跳舞。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在大地的尘土里快乐地伸出无数片的芳草,迸发出繁花密叶的波纹。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在潮汐里摇动着生和死的大海的摇篮。

我觉得我的四肢因受着生命世界的爱抚而光荣。我的骄傲,是因为时代的脉搏,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动。

吉檀迦利,第34节,冰心译本。

P.S.我中断了多久了,不再每天阅读泰戈尔?吉檀迦利过后,是克里希那穆提的阅读,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智慧的网络

人们基本上都知道,网络的未来在于语义网络。

CSDN的新闻,听到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说话:

……创建语义互联网 (Semantic Web)需要各机构不仅仅考虑自己的产业,更要注重相互间的协作。

蒂姆所领导的语义Web 项目旨在增加计算机能够“读懂”的内容,解决Web 仍然是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堆集、没有将文档有机联系起来、计算机无法处理网页上信息的问题。

蒂姆解释说,语义Web 的威力不体现在一个数据源,只有多个数据源整合起来才能够体现出来。

但是,如果特定产业或利益集团只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拥有的数据,语义Web 就不可能实现。要提供一个通用词汇表,就需要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等标准。


在《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本书里,2000年时汪丁丁试图解答关于网络经济的许多问题。时间让我轻易得到一个审视其结论的机会。

结果表明:他死板地得出一些结论,被证明是可笑的,比如“网络作品的定价问题”;但有些观点,的确很有洞见。比如,和语义网络有关的一个是:

我们思考的过程正在融入万维网,正在成为网络的一部分,正在成为万维网生成“知识”的突现过程的一部分。


显然,汪丁丁先生是读过《复杂》这本书的,据他自己说,还写过一篇书评呢。因为,万维网生成”知识“的突现过程这个说法,甚至可以说是语义网络的基石。

能够自我组织,可以进化到更高级的状态,是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系统可以是生命,可以是组织机构,还可以是机器,当然可以是网络,是互联网。

一个未经证明的结论就是:互联网是最典型的复杂系统,完全具备自我组织和进化的能力。

所以,更加智慧的语义网络就是基于几条基本的规则,合理而健康的自我组织并进化的复杂系统;我们所转移到互联网上的思考过程,可以由互联网通过自我组织和学习来实现,其对知识的重组和新知识的生成(一种突现),进而进化为可以和人类交流与沟通的网络,这就是语义网络甚至后语义网络的最终形态。

有些可怕的是,这样的智慧网络,如果做邪恶的事的话,我们肯定是要花很大功夫才能摆平他们——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状态,如果他们作为“人工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话。
我电影看多了啊,呵

P.S.关于《复杂》,在这个blog可以看到一些精华内容的摘录。

星期三, 九月 20, 2006

选择正确的参照系

不止一个人曾感慨过,在这个信息过载、书籍泛滥的时代,我们却并不比信息相对闭塞、书籍难得的古人更聪明。

今天看彼岸的一篇blog的评论,一个网友又提到这个困惑,我也又跟真感慨了一下。

不过,另一个网友may的回答,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


在聪明和智慧问题上,我们和古人原本没有可比性,即使同一个时代,每个人背后的默认值和生存平台都不同,不能够相互比较。

我所能肯定的是,掌握了更多信息的我,比没有掌握信息的我更聪明更智慧。


看来,以前我一直没有选对参照系啊,呵

星期二, 九月 19, 2006

互联网世界不喜欢广告

互联网商规11条》:

“不要因为互联网与印刷品和广播媒体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而被误导。互联网并非只是一个新媒体那么简单。如果互联网只是一个和印刷品和广播相似的新媒体,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其中包括我们,会相信它是个革命性的媒体。”

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一个革命性的全新媒体。正因如此,你将看到一场革命,而不是历史的重复。

“脚踏两只船是不可能的。互联网既要按传统媒体的方式运作,又是个全新的革命性媒体,这绝无可能。革命性在哪呢? ”

你应该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潜在顾客在别处得不到的信息来源,或者他们在别处找不到的货物的出售地点,或者他们在别处无法以如此价格买到东西的地方,再或者在别处他们不能相逢的地方。

记住,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革命性的互动媒体。当人们和广告互动时,他们通常会关闭广告。”

星期一, 九月 18, 2006

致一位俄罗斯小姑娘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诗句吧

  你金黄头发的俄罗斯小姑娘

  既然普希金已在决斗中身亡

  既然莱蒙托夫又被高加索流放

  既然叶赛宁的红色手风琴已经绝响

  既然伊凡·阿列克谢叶维奇·蒲宁已客死他乡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诗句吧

  你白桦树般的俄罗斯姑娘

  当你的兄弟在伏尔加河上哼着滴血的船歌

  我在黄河呜咽的地方

  背着青砖和白骨,修筑王的城墙

  我和你乌拉尔的兄弟一样悲伤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诗句吧

  你青春无比的俄罗斯姑娘

  晚钟已经敲响

  落日把草原烧得一片金黄

  额尔奇河正穿过我的心向你涌淌

  我虽然不能用你的祖先的语言歌唱

  可我的方块字和你俄罗斯的星星一样闪亮

新疆诗人北野的诗,摘自《香草山-宁萱的信

无聊的生活逼得我们发疯(第一节)

无聊的生活彼得我们发疯,
早晨的酒,夜里还在喝,
这乏味的狂欢如何才能受到管束?
你的脸涨红,是进入了瘟疫般的酩酊大醉?
……

1913.11 曼德尔施塔姆

给我这躯体,我拿它怎么办?

我这躯体,我拿它怎么办,
这惟一属于我的东西?

为了能够呼吸,能够活着,
这样宁静的幸福,我该向谁致谢?

我是园丁,也是花朵,
在世界的地牢里我并不孤单。

我的温暖,我的哈气,已经落在
永恒的窗玻璃上。

我的呼吸印出的图案,
以前还从未见过。

让这瞬间的冷凝消失吧:
但这可爱的图案谁也别想抹去。

1909,曼德尔施塔姆。

路啊路,飘满了红罂粟

看书时常常会兴奋不已,为自己发现了新的想法和事实感到高兴,觉得自己离某些东西更近了。
这时候,一个想法就会冒出来,对我说到:有什么好兴奋的呢?想一下书的作者和读过这本书的人们吧,如果一切真的如你所想,他们岂不是早就到达那个彼岸了吗?
于是自己就会极沮丧。

“总该给自己一个继续阅读和兴奋的理由啊!”,我这么想到。
于是一天傍晚,许知远安慰自己的一句话浮了上来,填上了这个角色。

在《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这本薄薄小书的自序部分快要结束的时候,许知远引用了费正清的一段话:“每一代人都学会了他们要扮演的最后角色,无非是当下一代人进门前用脚踩踏一下的垫子,这是值得也是应尽的义务。”

这段减轻了老许对“什么令我们与众不同”的提问的自我怀疑。而我,却把它用在安慰自己这样的担忧:对每一本书的阅读,会因为世界的固执和思想的无力而显得毫无意义。

于是,我的阅读成为人类理解某些未知事物的垫子或踏板,我的心得成为整个人类知识传统成长变长的,无尽长尾的必要一截。

我想,这个假设一定会使我坚定很长时间的。

用心阅读著作吧

读书,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的书,第一遍读时感觉不是特别顺畅,比起激情洋溢的Tom Peters来说,实在是有点闷。看《旁观者》时,虽然有些章节故事和角度及其观点的确很不错,可是整体还是挺闷的。所以,听到老许方军不断提到这本书的好,我实在有怪自己无法体会呢。

今天再次翻起《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发现文字的质地实在是好,行文思路澄澈,简洁到位,有百读不厌的品质——事实也正是如此啊。

德鲁克辞世的时候,有人感慨:说他名字的人很多,读他书的人很少。

类似的感慨,列宁曾引用了莱辛的一段诗:

“谁不赞美克洛普什托克呢?
但是,每个人都会去阅读他的著作吗?
不会的。
我们希望人们少恭维我们,
而多用心阅读我们的著作吧!”


嗯,用心阅读著作吧。

狂人的生活环境

凯恩斯

“相信自己不受任何学者影响的实用者,常常是一些僵化的经济学家的奴仆。拥有权力、能听到天上之音的狂人,总是从一些文人的陈词滥调里搜取他们的狂言。”


汪丁丁曾引用Heiner的学说,指出:

在“有限理性”假设下,当环境高度不确定时,认知主体最优的行为模式就是“ 不接受任何新的规则”,也即“恪守一些愚蠢、简单、既有的规则”,因为遵循这些规则而可能造成的损害相对会小些。


我简单而信心十足的认为,那些“拥有权力、能听到天上之音的狂人”的生活环境,真的是“高度不确定的”。

科学管理的意义

泰勒在谈到自己写作《科学管理原理》的目的时说明了一下三点:

1、用简单的例子表现这个国家由于低效率而遭受的损失。

2、说服读者相信,挽救这种损失的补救措施存在于系统化管理之中;寻求增加大量的工人无济于事。

3、证明最好的管理是一种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制度和原则上的真正的科学。进一步证明科学管理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人类活动。而当正确应用了这些原理时,可望产生令人震惊的成果。


泰勒的这本书于1911年出版。书里的思想,成为随后美国商业管理的基石,和其他力量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国世纪”。

中国差不多也该有一本同等意义的书了,什么时候出现,又是由谁写出的呢?

星期六, 九月 16, 2006

写专栏的方法

张五常

今天Google当道,神乎其技,要什么资料或数据一按键盘就在荧光幕上出现。一夜之间不少专栏写手变得学富五车。作品只能从作品本身看。问题是Google文章往往棱角分明,可以看得出来:数据多但组合生硬,堆砌痕迹明显,推理逻辑连不起来。

我写专栏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是先有题材,也有大概意念,不管结论,随写随想,写到哪里就哪里,初稿后认为需要补加资料,就请同学到网上找,可用的用,不支持的或把文章修改,或说明己见与资料不符。除了客套,不说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话。文章者,玩意也,心安理得为上。
……
牛顿、史密斯、达尔文等高人当年没有电脑协助。搞思想创作,今天有人比得上他们吗?自己当然望尘莫及,但说过了,我是个古人。

大教授的选择

张五常的博客,说到他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时,大教授怎么挑选取录研究生

……主事挑选的是大教授Gregg Lewis。其实全由此公话事,我们几个小子跟他学艺而已。起初我们心中有气:选出的大都遭大教授否决,花了那么多工夫,岂非白费了?后来知道,Lewis教了我们很多。

记得一位以色列某大学的本科生,平均成绩只是B加,我们几个助理教授没有一个选他为三十之内,但大教授却把他排第一。不服气?后来服了:红极一时的芝大经济系竟然争取不到这位本科生,因为几家名校都把该生排第一。大教授解释,主要是一封推荐信,说一句该生可教,而名校行家都知道,写该信的大师不喜欢说好话。

一位本科成绩顶级的,公开试全部满分。我们几位当然选出,但大教授不要。他解释说,该生就读的大学三流,写推荐信的没有一个有真学问,而自己作过多年统计分析,公开试成绩与学生进入研究院后的表现,看不出有什么关连。

星期四, 九月 14, 2006

戴尔的困境

China WSJ.com:戴尔的直销困境

根据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数据,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戴尔来自消费者业务的收入仅仅占其559亿美元年收入的15%,而在惠普867亿美元的年收入当中,消费者业务的贡献达到了30%左右。

现今,戴尔的股价较2000年3月22日时的最高收盘价58.13美元下跌了60%以上。相比之下,惠普的股价同期则上涨了30%左右。这样疲弱的表现对于戴尔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退步,要知道,在90年代,戴尔的股票可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领头羊。


从个人观点来说,我不看好现在的戴尔。两个原因:

第一,戴尔不酷。
第二,戴尔离广大消费者太远。

星期一, 九月 11, 2006

人们都在纪念今天

比如,Yvonne Divita,再比如,Jeff Jarvis

对这件事,我所知不多。

那些新闻和故事背后的情感和伤痛,我现在还无法真实的感受。

背后的其他阴谋和利益,我也无从谈起。

Web2.0的未来何在?

宋新宇博士的文章,《真实社区网络是Web2.0未来》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些看法十分到位,但某些观点我不敢苟同,摘录评述如下:

博客“三宗罪”说的没错,可这么批评博客就像去掉所有的拓展来批评Firefox一样,有点挑刺的感觉。博客只是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我们能做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宋博士为了强调自己推崇的社区网络的重要性,拿博客做了一回羊羔。

Web2.0的特质

从社会性(Social)、网络性(Network)、技术性(Solution)3方面来说,是很清晰的一个角度,其中关键点有:

“社会性引发真实互动,及由此产生社会监督”,
“大众智慧的Ranking、Rating及Reviewing表现形式”,
“Web2.0技术和理念上的双重革命”等。

最重要一点:“我们需要在网上建立自己的VI (Vitural Identity)——虚拟但是真实的个人身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互联网世界里延续及扩充我们在线下享受的信任和成功。”

Web2.0的未来在哪里?

宋博士认为,在社会网络。

错。Web2.0未来不在博客,同样不在社会网络。

我的回答是:在社会,在网络
什么意思?自己思考一下吧,我这只是一个参考答案。客观参考答案自然要短要少,除非我要用这个想法做生意,像宋博士,哈。

宋博士的一个会引起糟糕理解的说法是:
“如果你的网站能真正给会员带来价值,如果你能成为一类人或一个社区的“Owner”,在你为成员服务的时候收费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
Web 2.0盈利模式问题的解决其实是要我们回答每个企业都要回答的问题:你真的为你的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了吗?如果是,就向他们要钱吧!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话说的牛气,从理论上讲也是正确的,可是,做起来远不是说起来的样子,要更多的想象力,而不是硬生生的要钱。否则,也是死路一条。

知道(而不是相信),将来成功的社会网络绝对不是OpenBC的样子。在我看来,宋博士的OpenBC不过是现在商业社会里的校友会、俱乐部的网络形式而已。

未来会更精彩。

悖谬

Charles Handy在《空雨衣》序言的最后写到: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都被导向一个总体上相同的方向。有没有一个指南针,如果有的话,是什么?一个已经很少关心世俗的剧作家Vaclav Havel却也认为:在我们这时代,如果我们重新发现对某些不俗之物,换言之,即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的尊敬,我们就能避免“自虐”。他说,这是一个悖谬,但如果没有对一个超人的道德规则的尊敬,我们就不能创造出这样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结构中,一个人能真正成为一个人。


Handy的这两句话也值得一读:

“我们不可能是所有事情的标准,除非我们依赖某种东西来衡量我们自己。”

“我曾被告知,研究哲学之谜就像研究生命之谜一样,不要期望被告知该怎么生活,这本书也一样。”

我的冲动和愤怒

“有一位管理大师说:一个国家如果不发展应用研究,那么它的经济不会发展;可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基础研究,那么它将永远落后。”

我的老师在讲台上这么说到。她接着说:“由此可见,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

我显然是一个很麻烦的家伙,因为我当时就想站起来问道:一个大师怎么说和我们怎么看待一个问题,二者有着如此必然的联系吗?

这不是我在这个课堂上第一次这么想,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这位博士讲到“生产管理”的历史,其中提出:1995年到2010都是“大生产定制化”阶段—— 2010年来到了吗?是什么让其做出这样的判断?从我的判断和思考,现在我们正在离开所谓的“大生产定制化”阶段,走向“创意经济”和“酷”时代。

课后我就这个问题向老师请教,她回答说“从一本书上”看的,自己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我不吃惊)。

问题的关键是:
第一,作为一个给我们授课的博士,其对要讲授的内容到底了解多少?
第二,那些选了这节课的同学们,你们对于这个课程到底持着什么样的态度?

说出我的判断吧,那就是:许多大学的老师对自己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根本所知甚少,同时对课本和“大师”言论不加质疑的接受和讲授,对问题不求甚解——在我看来,他们所做的工作根本就是职业性教育机构的工作,而不是一所大学的老师被认为该做的工作。

而我的同学们,你们所接受的,只是一些没有经过咀嚼思考的“知识”,而不是思想;你们学会的是技能和专业技巧,而不是思考的方法和原则——你们来到了大学,接受的却是大专等职业教育机构层次的教育。

你们都远没有触摸到知识和思想的本质。

更糟糕的是,大多数老师对他们的糟糕的工作心安理得;再糟糕不过的是,大学生所要求的也不过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薪水和安逸的生活!

让我告诉你:
那些单纯根据师资力量的博士化程度来评价自己进步的学校,是不值得敬仰的;
那些炫耀自己学生就业率多高的学校,是可笑和没有内在精神的;
那些在学校里兢兢业业好好学习奔向“四大”“投行”的同学们,你们是在局限自己的生命;
那些只知道所谓“现实”而没有除了钱和优越的生活之外更单纯的梦想的同学们,你们错过了无数更多的美好的东西。

Beyond the Browser Sandbox

Chris gives his thoughts on Read/Write Web's post: Webified Desktop Apps vs Browser-based Apps. There are some nice points in Chris's post:

The new, evolving web operat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adigm change. Loosely coupled applications that deliver a host of services (many that were once provided on the desktop) are already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oftware.

Ultimately though, the web delivery mechanism - the browser - has limitations. I like to call it a sandbox. Your web applications can play in the sandbox but they never really matter. They never quite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real world'.
……
In short - the Touchstone team passionately believes in the web. We even believe in the evolving web operating system. We believe in it so much that we are building Touchstone as a desktop application.

How does that make sense? It makes sense because we believe all those web-based applications will need a way to alert the user 'beyond the browser sandbox'.


I do agree with Chris, even I do not use Touchstone very often, for it costs a little more memory in my opinion.

星期日, 九月 10, 2006

一切时代都在你我捉迷藏中度过了

我应当自己发扬光大、四周放射、投映彩影于你的光辉之中——这便是你的幻境。

你在你自身里立起隔栏,用无数不同的音调来呼唤你的分身。你这分身已在我体内成形。

高亢的歌声响彻诸天,在多采的眼泪与微笑,震惊与希望中回应着;波起复落,梦破又圆。在我里面是你自身的破灭。

你卷起的那重帘幕,是用书和夜的画笔,绘出了无数的花样。幕后的你的座位,是用奇妙神秘的曲线织成。抛弃了一切无聊的笔直的线条。

你我组成的伟丽的行列,布满了天空。因着你的歌音,太空都在震颤,一切时代都在你我捉迷藏中度过了。

吉檀迦利,第36节,冰心译本。

一群螳螂,一群黄雀

苌苌在“徐静蕾的选择”一文里写道:

“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装,并不可耻,装得可耻才叫可耻。”《梦想照进现实》中男主角说。徐静蕾的小朋友韩寒在博客上嘲讽郭敬明装嫩拉客,他这么说的时候,已然是在装愤青了,而且直到愤青比装嫩更受欢迎。


郭敬明在谈论自己的生活中装嫩,韩寒在嘲讽郭敬明中装愤青,苌苌在谈论他们中装超然。
我们是否因为获得了如“螳螂捕蝉”故事中黄雀的角度,因为站在一场投入的背后而获得一种超然?

这种“超然”带来的“自我优越”却注定会使我们成为下一各螳螂,等待着被下一群黄雀冷眼旁观。
除非,“超然”至于自我陶醉,而非流于笔端,见于屏幕。

每个时代的个人困境

在《经济观察报》最新的“CEO增刊”编辑的话里,提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已经逐渐适应了信息爆炸,学会了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这削减了信息爆炸带来的压力,但我们又开始感受到另外一种压力:我们的视野怎么变得越来越窄?怎么感觉是在不断重复、难以突破?更麻烦的是,在这种视野变窄和难以突破背后,是我们逐渐失去激情和年轻的感觉。我们落入一个奇特的困境之中:世界正在热烈地拥抱年轻和“酷”,而其中的我们却加速离开?


其实,这种困境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困境,只是每个人,都在同一或者不同时期普遍地遭遇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似乎可以将其大众化,并貌似可以给出大众化的解药。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困境;每个时代都有着类似的声音,只是几乎每个活在自己时代的人都会以为,自己的时代感受是前无古人的。将此归咎于科技进步,显然是不妥的。

同时,这是一个不宜大众化的个人困境。困境的突破更多的要依靠来自内心的力量,而不是跳入另一个环境,或者做不喜欢的被动学习。

心灵需要一些更本质的东西来成长丰富,而不是依靠什么模式或环境——我们都知道,那些都是有保质期的,而人们往往不会预见保质期的结束,更很少坦然接受这样的结束。

所以,试着去发现内心深处的力量。

宁死也不愿停止言谈

何怀宏

“……两个奇迹,两个迄今没有逾越的奇迹,即民主的奇迹和哲学的奇迹,这可能是雅典提供给人类最好的东西,但恰恰是在这两个最好的东西之间发生了冲突,而苏格拉底就死于这场冲突。”


“有人说,在伯利克里时代,苏格拉底决不会死。所以正是在民主衰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对民主的批评和反省就被看成是莫大的威胁,但雅典人仍然不是非让他死不可 ——毕竟,在他之前的阿那克萨哥拉没有死,在他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死——只是想让他闭嘴,而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愿停止言谈,哲学对于他来说是神圣的事业、奉献毕生的事业,所以矛盾无法化解。”

星期六, 九月 09, 2006

和你对面而立

过了一天又是一天,呵,我生命的主,我能够和你对面站立吗?呵,全世界的主,我能合掌和你对面站立吗?

在广阔的天空下,严静之中,我能够带着虔恭的心,和你对面站立吗?

在你的劳碌的世界里,喧腾着劳作和奋斗,在营营扰扰的人群中,我能和你对面站立吗?

当我已做完了今生的工作,呵,万王之王,我能够独自悄立在你的面前吗?

吉檀迦利,第41节,冰心译本。

想象力,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定要交流,一定要分享,否则迟早自己会变成一潭死水。
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那些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们,那些心怀感激和谦卑的人们,你们是关键所在。

我的诗人

我的上帝,从我满溢的生命之杯中,你要饮什么样的圣酒呢?

通过我的眼睛,来观看你自己的创造物,站在我的耳门上,来静听你自己的永恒的谐音,我的诗人,这是你的快乐吗?

你的世界在我的心灵织上字句,你的快乐又给它们加上音乐。你把自己在梦中交给了我,又通过我来感觉你自己的完满的甜柔。

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30节。

灯火,照亮黑暗未知的灯火。

我始终没能像舞池里的人们一样,随着强烈的节奏,有节奏地舞动着身体。

但站在一边,或坐在一边,专注地看上一阵,或不时瞟上几眼,对我来说就极为奇妙——我一直在追问自己关键所在,是什么让他们舞动着身体,藏在震耳音乐的节奏和昏暗炫目灯光之下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

舞动的人群里,有一种冷漠和热烈的投入;这种投入,投射出一种美,一股吸引力,和一场满足。

“在韵律上,诗歌和摇滚如出一辙。”
“生命深处,存在着一种节奏。”
“一套系统,或者一种机制。”(Kind of system, or program.)
“规则。一些基本的规则构成了生命的存在。”(It is some basic Rules that form life, or we can say, Human Being.)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虽然我承认,也许过不了多久其就会失效。但也许,这会是一个会存在很久的比喻,来帮助我理解一些奇妙的存在。

发现你生命的节奏,随着那节奏跳动。

花朵在荆棘丛中开放

乏倦压在你的心上,你眼中尚有睡意。

你没有得到消息说荆棘丛中花朵正在盛开吗?醒来吧,呵,醒来!不要让光阴虚度了!

在石径的尽头,在幽静无人的田野里,我的朋友在独坐着。不要欺骗他罢。醒来,呵,醒来罢!

即使正午的骄阳使天空喘息摇颤——即使灼热的沙地展布开它干渴的巾衣。

在你的心的深处难道没有快乐吗?你的每一个足音,不会使道路的琴弦迸出痛苦的柔音吗?

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27节。
P.S.这节诗,是属于9月6日的。

校园内的商业传媒机构

我所知道的

2006年3月开始,对外经贸大学的宿舍楼、主要教学楼和办公楼的一层各电梯口陆续安装了液晶播放机。
到9月7日为止,所播放的内容只是学校制作的宣传片,关于本科评建的系列。
9月7日晚,我注意到宿舍楼的播放机播放了一条关于“中国骄傲”的短片,应该是公益广告。
9月8日下午出门时,那台播放机在播放周杰伦最近的“动感地带”短片,一条商业广告。
回来时,那台机器播放了关于自己来历的广告:College Media, 讯迪传媒。

我搜索到的

关于讯迪传媒,搜索引擎目前的有效收录结果极少。关于Colledge Media(tm)和大学,只有一条招商广告,但其透露的信息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摘要如下:

自我介绍:
College Media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并得到各高校支持下成立的一家专业的中国高校媒体开发运营机构,是全国首家成功使商业广告进入大学这一广告禁区的实力传媒机构!College Media计划在2007年8月31日前,投资7000万美元,以自动播放的液晶广告机覆盖全国200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楼和办公楼等交通要道,用10000块屏幕总装数打造全国最大的校园媒体。

目前规模:
目前,College Media已经完成安装的学校有: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工商大学;即将安装的学校有:中国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信息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大学等共计30所。
针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校的特别解决方案正在酝酿中。

播出说明:
播出时间:早7:00---晚9:00,不低于12小时。
播出形式:每12分钟一循环,全天循环不少于60次。
播出内容:除企业广告外,College Media 还将制作收视率高的娱乐节目,以提升节目品位, 培养同学主动关注的收视习惯。
所有企业宣传片均由广告审批机构认可。

媒体报价:
城市 发布频次 刊例价(元RMB/周)
City Spot/day 30秒 15秒 5秒
北京 60次/天 98000 59000 26600
30次/天 59000 35300 16000
备注:1,本价格有效期为2006年12月31日前。
2,如客户能实现在2006年8月15日签约,可享受4折的优惠。

我所困惑的

1,这样的分众模式进入大学校园,尤其是对外经贸大学等公立大学,是否合适?
2,其是否会取得分众在写字楼等纯粹的商业场所同样的成功?
3,像分众这样的对于除了消费者之外,自身和广告商等都看似完美的模式,是否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

晚饭时和社区英语中心外联部的同事聚会,我提问大家对于学校里液晶播放机的看法。总结一下,大致有:
以为是学校为了迎接本科评建安装的,觉得没必要,并且大家意识中都以为是关于本科评建的内容了,会主动将其过滤的;
认为学生上下课比较忙,不会给其太多注意力;等等。
我以为,第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很快就会注意到,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变成商业广告了。
第二点会是个问题。学校的人流时段比较集中,每次在电梯前停留时间也不长。但总有些东西我们不好确定,所以暂时不做结论。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P.S.那条招商广告我这里很久没打开,所以是看的百度快照

延伸阅读:
讯迪传媒SWOT分析
关于讯迪传媒:一个小型问卷调查

星期三, 九月 06, 2006

在这困倦的夜里

在这困倦的夜里,让我帖服地把自己交给睡眠,把信赖托付给你。

让我不去勉强我的萎靡的精神,来准备一个对你敷衍的礼拜。

是你拉上夜幕盖上白日的倦眼,使这眼神在醒觉的清新喜悦中,更新了起来。

吉檀迦利,泰戈尔,第12节,冰心译本。

电影人生

有些时候,会莫名地感到一些沮丧。如果当时正好在看电视或者电影,就会习惯从那里找到一些灵感,好快些摆脱这种难受的状态。有时候,百无聊赖,会刻意去看一部电影,似乎看完后就会发现生命的意义,或者影片会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比如,曾经看到一个原本叛逆的儿子在领悟了平凡父亲的卑微和伟大后,惭愧的出现在卖报纸的父亲的摊子前面,默默的去帮着做点什么。父亲内心高兴极了,虽然他只是深深的笑在心里。他边整理报纸,边对儿子说到:儿子啊,你看这些报纸。他们报到的同样的世界,可是他们的头条却没有一个相同的。儿子,你要在这个世界上有立足之地,也要找到自己的头条。
没记错的话,这部电影叫做“半醉人间”。

电影的确能够解决一些思维上的困扰,甚至带来一些难忘的比喻。比如“Good will Hurting”里,那里关于体验和知道的对话让我在后来自以为知道就好的时候提醒自己:你要自己去体验,否则只是躲在书本或者自己的想法里而已;再比如“Time Machine”里,那个怪物说的一句话“Those that take us back are memories,Those that carry us forward are dreams”,已经成为我理解这个世界的经典比喻。

“不过,仅此而已”,我原打算用这样的话结尾。但是,有一句话提醒我,我可以给电影足够多的赞誉,如果它们能够提供那些经典的比喻的话,因为——没有任何秘诀能够一旦被揭示,即引导人们必然走向富有和名望——指望一部电影实现所谓的改变人生,是有些对自己不负责任和懒惰的思想,对吧。

看过了,知道了,然后去体验吧。

星期二, 九月 05, 200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w-New-Near Web(Part 2)

More Mobile-centric, less PC-centric: I believe that mobiles are what will accelerate the emergence of the N3 Web – both for content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Mobiles are with us all the time, and thus can be used both for creation (taking pictures, recording podcasts) and distribution (think subscribers). RSS can be the underlying carrier for this. The same can be accomplished via PCs – and in fact is already happening.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markets, mobiles will take centre-stage.

More Push, less Pull: The Reference Web is all about pulling information in a request-reply mechanism. The Incremental Web is about delivering the right information at the right time to the right device. Thus, I can get an SMS alert when a stock price crosses a threshold or when Tendulkar comes out to bat. Sending the same info to a PC or asking people to keep reloading the page is simply not practical.

Distributed, Bottom-up Publishing: The N3 Web is about empowering each one of us to publish because we have the tools to do so. Since much of this web is non-existent, the only way it will get created rapidly is with mass publishing.

User in control: With RSS, the user is in control. There is no question of any spam. If a user is not interesting in continu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user can simply un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of the source.

RSS Aggregator Use: The N3 Web will be consumed in two primary ways – via alerts delivered to mobiles or PCs, and via an RSS Aggregator. The aggregator tracks what subscriptions users have, and what has been read by a user.

Ping Server, not Crawler: From an infrastructure standpoint, the web page crawlers get replaced by ping servers. Whenever there is new content published, the source pings a server which can then go fetch the new content and then notify users.

The post by Bill Burnham also elaborates on the infrastructure needed:


1. Ping Servers: Most blogs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other sites now send special “pings” to so called “Ping Servers” every time they publish new content. The ping servers do things such as cue crawlers at a search engine to re-index a site or provide a summarized list of recently published information to other web sites. Because ping servers are the first to know about newly published content, they are critical to enabling the real-time nature of Persistent Search.

2. RSS: RSS feeds can be used both to feed raw information into Persistent Search platforms (in a similar fashion to what GoogleBase does) as well as to take processed queries out. RSS is a polling based mechanism so it does not provide real time notification, but it is good enough in most cases.

3. Stored Queries: Stored queries are simply search queries that are “saved” for future use. Ideally, the stored query is constantly running in the background and it flags any new piece of content that meets the search criteria.
Two related concepts whi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N3 Web better are microcontent and microforma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w-New-Near Web(Part 1)

RJ 昨天和今天写了两篇,论述了他所说的增强型Web(the now-new-near web,N3)的特质。2日志分别全文转录如下,看不懂英文的同学们,想想别的办法吧,翻译工作,我觉得自己做的话得不偿失。

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the Incremental (N3) Web different:

RSS, not HTML: HTML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ference Web as we know it. The page as defined by a URL is the granularity of this Web. It is a Web that we need to go to. Over time, our access to this Web has evolved from typing in URLs to remembering bookmarks to using directories to using search engines. In contrast, the Incremental Web is built around RSS – an XML format that is published to be read by computers. It carries the payload for what is new on a site. It allows changes to be tracked.

Subscriptions, not Search: With HTML, the best we can do in terms of remembering a site is bookmarks. Bookmarks had gone out of fashion because of search engines, but group tagging and sharing services like del.icio.us are bringing them back to life. Search engines remain the predominant way one finds information in the world of the Reference Web. With RSS, however, a new form of access is possible. This revolves around Subscriptions. Subscriptions are akin to setting up a form of relationship with content or a site, such that future published content can be delivered to subscribers.

Persistent Search: A related idea is that of persistent search. Here is how Bill Burnham explains it:


Simply put, Persistent Search allows users to enter a search query just once and then receive constant,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updates whenever new content that meets their search criteria is published on the web. For example, let’s say you are a stock trader and you want to know whenever one of the stocks in your portfolio is mentioned on the web. By using a persistent search query, you can be assured that you will receive a real-time notification whenever one of your stocks is mentioned. Or perhaps you are a teenager who is a rabid fan of a rock group. Wouldn’t it be nice to have a constant stream of updates on band gossip, upcoming concerts, and new albums flowing to your mobile phone? Or maybe you are just looking to rent the perfect apartment or buy a specific antique. Wouldn’t it be nice to get notified as soon as new items which roughly matched your criteria were listed on the web so that you were able to respond before someone else beat you to the punch? Persistent search makes all of this possible for end users with very little incremental effort.

Persistent Search presents search companie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rich, persiste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users. The search engine that captures a user’s persistent searches will not only have regular, automatic exposure to that user, but they will be able to build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that user which should theoretically enable them to sell more relevant ads and services at higher prices. They will also stand a much better chance of capturing all or most of that users’ ad-hoc queries because they will already be in regular contact with the user.

Paul Graham的采访

来自Techcrunch采访摘要:

我给创始人的忠告是:不要在一开始就急着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开始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出人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没有这么做,多完美的商业模式都无济于事。


自然,到最后你必须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过迄今为止的经验都表明,和使某样东西流行相比起来,如何从流行的东西中赚钱要简单的多。

当我告诉创业者首先要专注与创造伟大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担忧怎么赚钱的时候,得到的是无数批评。然而,这恰恰是Google所做的。这方面例子,还有Apple。你应该思考那些令人信服的榜样。

全文翻译自Rajesh Jain的blog:Emergic
update:9月6日 23:24,“不是”——“不过”,谢谢wei的指正。

这黑暗寂寞的日子

云霾堆积,黑暗渐深。呵,爱,你为什么让我独在门外等候?

在中午工作最忙的时候,我和大家在一起,但在这黑暗寂寞的日子,我只企望着你。

若是你不容我见面,若是你完全把我抛弃,我真不知将如何度过这悠长的雨天。

我不住地凝望遥望的阴空,我的心和不宁的风一同彷徨悲叹。

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6节。

昨日的欢欣,今日的悲伤,我的心,你是在为我预备着什么吗?

星期一, 九月 04, 2006

这脚镣就是你的爱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称你为我的一切。

只要我一诚不灭,我就感觉到你在我的四周,任何事情,我都来请教你,任何时候都把我的爱献上给你。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不把你藏匿起来。

只要把我和你的旨意锁在一起的脚镣,还留着一小段,你的意旨就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这脚镣就是你的爱。

泰戈尔,吉檀迦利,第19节,冰心译本。

星期日, 九月 03, 2006

第100页,手心的太阳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第100页,“从我的手心拿去一点蜂蜜”。

从我的手心拿去一点蜂蜜,
一个小小的太阳,好安慰你的心,
它们是由普西芬尼的蜜蜂管辖。

你无法解开一只从未拴住的小船,
也无法听到阴影,它藏在自己的兽皮里,
你不可能穿过黏稠的生活而毫无畏惧。

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亲吻,
它们就像那离开蜂巢便死去的
小蜜蜂,撕碎了。

在透明的夜的深处它们依然嗡嘤,
在家里在黑暗的林中在山颠,
在薄荷上在地衣和往事中。

但请衷情于我那粗糙的礼品,
这可憎的死蜜蜂的干枯的项圈,
曾几何时也用蜂蜜制造了一个太阳。
1920.11

Are We Ready For The Mobile Internet?

CNET said:

The answer depends on whom you ask. Some experts say the mobile Internet is already here. Millions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accessing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or WAP, Web sites--stripped-down sit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mobile handsets. But other experts argue that WAP sites are too limited. Some people say an entirely new domain name, called "dot-mobi," should be used for Web sites that are optimized for mobile surfing. Still others propose using intelligent browsers to turn traditional Web sites into something that can be viewed on a small handset.

"We're just waiting for all the pieces to come together," said Linda Barrabee, program manager for Wireless and Mobile at Yankee Group in the U.S. "I think once carriers improve the experience and solve the network and handset penetration issues, the services will become a lot more appealing to consumers."

习惯和好奇,是一切东西吸引人们的理由。

Mobile Internet如果新奇和有趣,那么会成为潮流,从而引领人们进入Mobile Internet 时代。不过,可能性显然不大,技术限制和想象力要求太高了,要突破技术瓶颈所需要的时间又太久了,我们等不及。

于是,通过技术使PC Internet的内容和体验同等或者基本同等的迁移到Mobile Internet上,就是更可行的办法了。无缝的网络浏览体验迁移,网络基础设备和终端接收器都要涌起大片缺口。这是切入点。

新的音乐,新的田野

我以我的精力已尽,旅程已终——前路已绝,储粮已尽,退隐在静默鸿蒙中的时间已经到来。

但是我发现你的意志在我身上不知终点。旧的言语刚在舌尖上死去,新的音乐又从心上进来;
旧辙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奇妙地展开。

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21节。

P.S.我思考一些很难缠的问题,其答案是:我连续几天没有读诗了!
哈,好吧,抄过了泰戈尔,让我枕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选入梦吧。

星期六, 九月 02, 2006

关于“复杂态”

什么是复杂态?

麦田说:所谓“复杂态”是这样一种状态:事物从“有序”过度到“无序”(混沌)的中间过程。举例而言,一个社区人太少了,有序,肯定不好玩;人太多了,乱了,也不好玩――只要玩过社区的人都会经历过一段时间,那时,社区的人数不少也不多,特别有趣,比如2000年的新浪金庸客栈。此时,社区就正好处于有序到无序之间的“复杂态”。

zheng还说:网站“复杂态”的美妙,在于网站规模足够大,同时核心业务又足够牢固,两者处于平衡,这是每个网站运营人员追求的终极目标。“驾驭集体智慧”,其实谈的就是网站在“复杂态”应该如何运营

其实,看到驾驭集体智慧是谈网站怎么在“复杂态”经营,这点不错。可是,驾驭集体智慧不只是在谈网站如何经营,湖南卫视就是驾驭“复杂态”中集体智慧的很好典范;相对而言,央视,虽然目前没有“复杂态”(很久以来都没有,如果我们单讲它的节目和制作的话——它太中规中矩了),但是央视依然要并且在驾驭集体智慧,并且一直以来央视做得都还不错。不过,怎么驾驭“复杂态”的集体智慧,央视不在行。

不幸的是,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一个人人参与、“混乱”的“复杂态”时代,央视必须要改了。

今晚超女很好看

今晚第一次通过直播而不是视频剪辑观看超女,很好看。具体一点来说:

1,很好看,湖南卫视现在对节目风格的拿捏以及广告的安排都已经很成熟了,其正处于可把握复杂态的平衡阶段,说明白点,就是处于它最好的时光。

2,评委多数时候故作渊博专业及深沉,发表许多不怎么高明的见解;但是,还是有一些极有见地的看法的。比如,海泉对艾梦萌讲的关于“创造”的看法——通过自己的演绎来赋予一首歌新的生命,和自己作词作曲一样,都是一种创作;再比如,春晓给厉娜的忠告——选歌很重要,歌曲是你的生命线。

3,韩真真,是一个惊喜。之前就知道了厉娜,的确值得喜欢;艾梦萌的安静和爆发很有力量,但也没有让人感到意外;许飞,她的淡定和自然,是一份该留给我们每个人自己品味的好东西。可是,韩真真,她的韧性和展现出的淡漠的魅力及潜藏内里的强盛生命力,是让人惊喜的,尤其是当她自弹自唱自己创作的”西班牙野玫瑰“的时候。(听那首歌时,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节目结束后一定要再找来听。可是,短时间内找到这首她原创的歌看来是没戏了:()

4,许飞的确有点松懈了,虽然她的确有这个资格呢。可是,宋柯说的对:“每一场比赛都有其意义所在”,许飞要更用心和谦虚一点才好。
:写完这句话不久,海泉就把她推到了待定席上了,虽然不愿意,但是,之前我就有这样的预感了,只怨同组的唐笑和谭维维发挥都极好。
:许飞要感谢那些让她留下的超女们,真的要感谢,否则,她就要为她的骄傲和松懈付出太大的代价了——她最美的歌声还没有唱出来呢!——唐笑的离开,我们可以不那么可惜,因为她已经唱出了她最美的歌。
5,开场时由来自全国的超女来演绎的“你知不知道”,实在是够可爱。这样的节目安排,考虑到我们可爱的政治现实,这真是只有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中国人才有的幽默感。
6,大众评委团里,参加过比赛的超女们最知道怎么样很好的选择谁去谁留。
7,整场节目是不是有点太长了,3个多小时呢,虽然极过瘾:)

从晚上八点坐到现在,我是时候洗洗睡啦,呵呵。

题外话:金六福的广告做的极好,其准确的把握了中国文化的脉搏;相反,步步高的手机广告就让我特想踹那个“喂喂”的男人呢。
还有,那个可以提前看到短信结果的公证员,的确像汪涵所说,我也很好奇:不知道他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还有一句话留给商人:电视必死,短信必死。
废话完毕,谢谢观赏。

星期四, 八月 31, 2006

正在崛起的力量

对于正在上演的富士康事件 ,keso 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我也不相信郭台铭真的“脑子进水”,他一定很清楚,海峡这边的没有一条法律,可以保护媒体监督的权利。

不过,认为“我们应该娱乐,娱乐是我们惟一的权利,没有选择,我们只能娱乐”,则是太悲观的态度。也许,我们可以说,keso 这个IT评论大家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还是很久以前的、非IT的看法。

昨天新浪的一条新闻很有意思:博客改变公共生活
新闻从博客率先推开“拉链门”到博客们将政客“拉下马”,以及揭露纽约时报的假新闻事件,让我们对博客的力量不得不刮目相看。

目前,国内的博客们以及传媒界对于富士康事件的讨论,究竟能否产生类似的巨大力量,我们尚不能做出过于乐观的预测。但是,一股新力量也许真的正在这个国家慢慢形成。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从吴晓波那里传来的消息 ,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加乐观。

星期三, 八月 30, 2006

完美的温馨

莲花开放的那天,唉,我不自觉地心魂飘荡。我的花篮空着,花儿我也没有去理睬。

不时地有一段的幽愁来袭击我,我从梦中惊起,觉得南风里有一阵奇香的芳踪。

这迷茫的温馨,使我想望得心痛,我觉得这仿佛是夏天渴望的气息,寻求圆满。

我那时不晓得它离我是那么近,而且是我的,这完美的温馨,还是在我自己心灵的深处开放。

吉檀迦利,第8节,冰心译本。

p.s.今天的傍晚,遇见了生命的平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

Blog的广告模式一种

江南飞刀昨天写了一篇英文的日志(A Possible Model For Blog Advertising ),论述了一种可能的blog广告模式。
他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提出真正能够实现“关键字准确性”和“广泛传播性”需求的blog 广告,应该是出现在正文的链接里的。
他从自己Google Analytics的分析结果及keso效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友情链接只是对blogger有情,其对blog的阅读者也许毫无意义
并且,随着RSS订阅的普及,blogger主页的流量必然会减少——至于选择提供摘要输出的blogger,在这个信息传播如此普及的年代,很可能有被替代的危险,blog全文输出才是大势所趋——于是通过在post正文插入关键字链接成为一种可行的广告思路。

于如何加入,飞刀从关键词和对应广告的选择有效性方面考虑,认为好的广告链接加入应该是动态的,其结果应该基于对blog的评级、分类和内容分析而变化,并且能够
通过读者的反馈不断改进。他相信这项工作会通过小插件或者简单的代码而解决,用不着blogger过分操心甚至手动输入。
最后的疑问便是:is this evil?
刀客的回答是:不,因为这样的模式并没有改变blog文章自身的客观性,而且我们通过对广告链接添加小标记以供读者自行选择是否点击。
不错的想法,不是吗?Google在这方面的可谓占据了先天的优势:世界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加上顶级的blog托管服务Blogger
这可能是一个极为有力的想法。
飞刀的这篇文章,基本的观点来自于:看好博客广告商业模式

公司的blog盈利之道

方军从IBM转型做服务的例子,为公司如何从blog中盈利提供了一种思路

“……当它(IBM)把自己定义为为顾客提供整合的信息技术服务之后,它越了解、支持这些来自开源社区和其他公司的技术,它就越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它把外部的技术融合到自己的商业模式之中了,并因此获利。”

keso 对于把blog当作媒体来思考盈利模式颇为不屑,认为这是一种懒惰的、贪婪而天真的想法——媒体现成的盈利模式,不能简单的套用在blog上。不过,他并没有指出好的模式是什么,因为他不知道。

方军也不知道,同时他表示“也不想知道,因为觉得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的必要”。的确,作为一名记者和商业观察者,他没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
不过,有些人必须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反应。当然,包括我。

从人口特征看中印前途

RJ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于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的看法:中国和印度,谁的未来更加美好?

RJ 认为,中国现在的人口特征正处在“甜蜜点”(sweet spot)的中央;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戏剧性的降低了其出生率,那时出生的人们现在都已长大,进入劳动力大军,但是,他们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印度则以更平稳的降低了其出生率,而且还没有到达其“甜蜜点”。印度最好的时光还在前面。

显然,RJ 对于中国的历史不算熟悉,对中国的人口特征也不甚了解。

根据人口计生委办公室的2004年的预测,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中国面对的劳动力过剩压力要远大于劳动力缺乏的压力。
20年的时间,足够中国解决许多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所以,印度也许马上要迎来其黄金时代,但中国真正的黄金时代,绝对不会相形见绌。

附:RJ的话:
Dependency ratios may also help answer the much-debated question of whether India or China has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 Right now, China is in the midst of what Joseph Chamie, the former director of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calls the “sweet spot.” In the nineteen-sixties, China brought down its birth rate dramatically; those children are now grown up and in the workforce, and there is no similarly sized class of dependents behind them. India, on the other hand, reduced its birth rate much more slowly and has yet to hit the sweet spot. Its best years are ahead.

我们在刻舟求剑

许知远

“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总容易虏获人心。他们谈论它、为它争吵、表示由衷的喜悦或厌恶,不是因为它准确,而是因为它时髦、它把问题简化成速食品——人人可以尝一口,然后发表见解。”

老许对这个社会的庸俗的批评总是一针见血。

对于一直以来很热的“中产阶级”争论,老许认定他们不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有效角度。“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一种更可能的现状是,他们在成熟之前,就已经腐败。他们或许身穿Hugo Boss,购买LV包,却阅读着八卦小报,夜晚时间则在卡拉OK与桑拿房中渡过。”

他认为,对中国的理解,从对于权力极度迷恋的强大传统,和今日消费主义导致的人的精神麻木,这两种力量来理解可能才是正途,因为被称作中产阶级的人群在这股潮流中,他们面目不同,其心各异,甚至没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这是混蛋说的话”!

对于网易所做的“富士康”事件专题表达的观点,吴晓波愤怒的说到:这是混蛋说的话
由富士康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最近成了思维的乐趣上最火热的话题,这个群体博客的主图甚至都换成了质疑iPod是否是血汗工厂了,如此激烈的表达,是从来没有过的。
如李翔所说,最强大的中国政府在这件事前的“袖手旁观一语不发耐人寻味”。也许,这和08年的奥运会与台湾地区可能的思潮有关。
想想几个月前韩寒对白烨的论战,再想一下前不久中国博客对戴尔笔记本电脑的围剿(可能,我漏掉同样声势浩大的“不买房运动”、“声援窦唯”和“黄健翔解说事件”),到现在的“富士康事件”,中国的博客们所拥有的力量愈加明显,虽然还不够强大。
互联网在中国不是完全开放的,这点有些让人尴尬。可是,其仍然是中国可以让人们广泛进入的最开放的领域,而且在这个领域内人们的表现实在出色,互联网上的观念和社会的观念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差距,且前者领先于后者。
技术革命引发观念革命,观念革命又必定会引发社会革命,对《全球通史》的阅读让我产生这样的观点。
同时,先进的观念所描述的社会,短期内并不必然会代替现有的滞后的社会,其第一次冲突时尤其如此。甚至过分猛烈的相撞会两败俱伤,存在的问题却一个也没有解决。如果世界在这次冲突中彻底完蛋了,那么未曾到来的美好社会就永远不会到来了——好在地球总是会转的,虽然我们的一生可能充斥的只有战火和绝望,如果我们够不幸的话。
这些越来越的大声,和这个有点迟钝的社会,二者之间也许会有一些激烈的故事。
悲观一点的是,过早的宣布前者的失败,比如2006年7月的时候,王正鹏就已经写道:火热的一年中国博客写作史可能要番过一页了。
——虽然,他是在夸奖中国的博客世界。

星期二, 八月 29, 2006

我的祈求

这是我对你的祈求,我的主——请你铲除,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

赐给我力量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

赐给我力量使我永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上淫威屈膝。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

再赐给我力量使我满怀爱意地把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

吉檀迦利,第20节,冰心译本。

星期一, 八月 28, 2006

技术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

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须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今天,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人民已发觉自己陷入了困境,当今技术革命和技术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

现在的状况似乎并不比斯氏写下上面文字的年代好多少,尽管Tim早就说过“我们着实处在这样的边缘:网络是一切的中心”("We're really at the stage where the Net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抛开blogger圈子里热炒的Web2.0概念和互联网上热烈的进行的Web革命,现实的世界似乎变化不大。
不过,也许这次我们可以平稳的进行时间滞差带来的灾难过渡,至少希望如此。

给人们燃料!


Dion Hinchcliffe说:...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无论他是你的顾客还是雇员,你将工具交到他们手中,他们自身的兴趣就像燃料那样会带给他们创造的动力,其结果就是你会得到大量的并且相关的创造性的内容输出。这个被称之为边缘网络的创新,大家都在学习使用参与的架构来设计自己的网站,尝试着用它来叩开 这种疯狂现象的大门。

这点,是Web2.0应用的关键所在,也是网络发展的必然方向。

你原来住在这里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住在这里!”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般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吉檀迦利,第二节,冰心译本。

星期日, 八月 27, 2006

我要唱的歌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从旁叹息走过.

我没有看见过他的脸,也没有听见过他的声音;我只听见他轻蹑的足音,从我房前路上走过.

悠长的一天消磨在为他在地上铺设座位;但是灯火还未点上,我不能请他进来.我生活在和他相会的希望中,但这相会的日子还没有来到.

吉檀迦利,第3节,冰心译本。

这不公平,先生:)

过去几天的时光,Blogger Rajesh Setty 和在班加罗尔认识的几个“棒极了”的家伙一起度过。其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家伙叫Jnan Dash,Jnan 不失幽默地分享了大把的关于技术趋势的行家观点,其中一个关于“权利”的故事,实在是可爱极了。

现本人翻译如下:

每天早上,一男的都会把他的车停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此君出手阔绰,每次都付给帮他看车的管理员10美元。几年之后,这个男的结婚了,但他继续把车停在那个地方。然而,稍有变化的是:婚后的他只付给看车人5美元了。

又过了几年,此君育有两子。他仍旧每天把车停在那地方。然而,现在的他只付1美元了。

一天,那车辆管理员叫住此君,询问钱从多到少的原因何在。他想知道,为什么现在那男的只付给他1美元——只有几年前的十分之一那么点儿了。自然,那男的对其行为变化自有一番说法。他说此一时彼一时,他现在开销巨大,必须留意如何分配自己的钱财。

那汽车管理员摇着脑袋抗议道:“先生,这不公平。你这是在花我的钱养活你的家啊。”

原文如下:
Everyday morning a man would park his car at a particular location. The man was generous and paid $10 to an attendant to take care of his car. A few years later, the man got married but continued to park his car everyday at the same location. However, something changed. He paid only $5 to the attendant.

A few years later, the man had a couple of kids. The man continued to park his car at the same location everyday. However, he paid only $1 to the attendant.

One day the attendant stopped the man and asked him about the change in behavior. He wanted to know why he only paid him a dollar - a mere 10% of what he used to pay him a few years earlier. The man, of course, had a good explanation for his change in behavior. He said that things were very different when he was a bachelor. Now, he had a lot more expenses and he was careful how he spent his money.

The attendant shook his head and quipped "Sir, this is not fair. You are using my income to take care of your family."

星期六, 八月 26, 2006

公共思想的交流

Third Monday 是渥太华一个聚会的名字,Third Tuesday 是多伦多一个聚会的名字。这两个聚会是由一大群Blogger和社会媒体爱好者发起的月度论坛。他们主要通过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的视角来讨论社会媒体(Social Media)的各种相关问题。

为什么选择PR作为切入点,发起者之一的Joseph Thornley 写到:

We believe that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hav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social media. We look at social media as an extension of the conversations we have always had with journalists and stakeholders to now include a much larger group of citizen journalists and interested people whose online conversation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他们讨论的主题摘录如下:

First Monday and First Tuesday will provide u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talk about social media framed as a public relations challenge.
We will be able to focus on its potential for and impact on our profession.
How we can extend our capabilities by embracing social media.
How we can enhance our careers.
How we can better serve our clients.
And how we can then take our best thoughts forward into the broader discussion with others.
Ensuring that public relations is well represented.
Ensuring that public relations is in a leadership position in exploring and applying social media.

这些话题对中国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可是国内的Blogger以及媒体界、舆论领袖(且这么称呼那些在互联网以及公共领域一呼百应的人们)对此似乎关注甚少。
刘韧发起的5G讨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可是似乎什么都讨论,缺乏中心点,其成效大概也会只是止于讨论而已,在延续性和专精性上都值得忧虑。
也曾经看到有Blogger们、国内Web2.0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们在杭州做他们成为“”的讨论,但这似乎有某种小圈子的感觉,远不足以作为一个公共思想交流的平台。

这方面,许知远那一群人在单向街书店举行的每周沙龙,其意义会更为深远。只是,其主题还远不够宽广,其对互联网的应用和认识还有待扩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互联网的成熟和精细化发展,目前的窘境或许可以得到解决。

你让我自由

尘世上那些爱我的人,用尽方法拉住我.
你的爱就不是那样,你的爱比他们的伟大得多,你让我自由.

他们从不敢离开我,恐怕我把他们忘掉.
但是你,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你还没有露面.

若是我不在祈祷中呼唤你,若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你爱我的爱情仍在等待着我的爱.

吉檀迦利,第18节,冰心译本。

星期五, 八月 25, 2006

Who Killed the Newspaper?

“媒体中最有用的部分正在消失。这份讨论出于关切,而不是慌乱。”——The Economist 一篇文章讨论了报纸这个媒体的衰落及其影响。

文章大意是:
报刊行业近年来发行量大大衰减,读者,尤其是15岁到24岁读者越来越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
但是,不用担心报纸新闻业曾担起的社会良心,民主喉舌等重要作用后继无人。Google News等信息聚合服务正抓取着世界上各地的信息,信息源再也不会只局限于当地报纸或者被检查过的报纸;另一方面,全球的Blogger们正在成为一股新的力量,最近Dell笔记本着火劣质服务的影响,可以作为极好的范例。
Arthur Miller1961年曾写到:“我认为,一份好的报纸,就是一个国家在和自己对话。”现在,种种迹象都表明,这种对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声。

摘录:
“A GOOD newspaper, I suppose, is a nation talking to itself,” mused Arthur Miller in 1961.
...there is every sign that Arthur Miller's national conversation will be louder than ever.

In future, argues Carnegie, some high-quality journalism will also be backed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lready, a few respected news organizations sustain themselves that way—including the Guardia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and National Public Radio. An elite group of serious newspapers available everywhere online, independent journalism backed by charities, thousands of fired-up bloggers and well-informed citizen journalists: there is every sign that Arthur Miller's national conversation will be louder than ever.

Where Are All the Mobile Internet Users?

eMarketer writes: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from Telephia, 34.6 million US mobile phone subscribers accessed the Internet from a wireless device in June 2006. With eMarketer estimating the US mobile phone population at approximately 213 million in 2006, that equates to only 16% of mobile phone subscribers. Considering the widespread use of mobile data and Internet services in Europe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16% seems remarkably low and once again confirms the US as being very much a PC-centric Internet market.

同时,这篇文章还对mobile internet 使用者的年龄情况(18-24居多),经常使用内容(Email和天气预报),所用浏览器(Openwave 占绝大多数)做了图例的比较分析,值得一看。

你的太阳和星辰

我不知道从永远的什么时候,你就一直走近来迎接我.

你的太阳和星辰永不能把你藏起使我看不见你.

在许多清晨和傍晚,我曾听见你的足音,你的使者曾秘密地到我心里来召唤.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生活完全激动了,一种狂欢的感觉穿过了我的心.

这就像结束工作的时间已到,我感觉到在空气中有你光降的微馨.

吉檀迦利,第26节,冰心译本。

星期四, 八月 24, 2006

Happy Birthday,Blogger

"Monday, August 23, 1999

We just launched a cool new tool at Pyra. It’s called Blogger. It’s an automated weblog publishing tool."

——Evan Williams,the Blogger maker wrote.(via Philipp)

你凝望着的是何等的空虚!

我必须撑出我的船去。时光都在岸边捱延消磨了——不堪的我呵!

春天把花开过就告别了。如今落红遍地,我却等待而又留恋。

潮声渐喧,河岸的荫滩上黄叶飘落。

你凝望着的是何等的空虚!你不觉得有一阵惊喜和对岸遥远的歌声从天空中一同飘来吗?

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七节。

星期三, 八月 23, 2006

A Senior in College:My Thoughts on School&Marketing

正在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of Fullerton攻读营销学硕士学问的Blogger Neil Patel看过Guy Kawasaki的"Ten Things to Learn This School Year"后颇有感触,大致描述了一下他在学校里,他的老师们灌输给他的知识和信息、观念等。
同样作为一个营销学专业的学生,我看完后微微一笑——看来,我实在不能总是抱怨自己学校老师的观念、水平及授课技巧有待提高了。

文末,Neil引述Guy的话很不错:"the purpose of going to school is not to prepare for working but to prepare for living. Working is a part of living, and it requires these kinds of skills no matter what career you pursue."

“However, there is much more to life than work, so study what you love.”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Neil要略去Guy这句话呢?

Blogger Beta暂时不支持Google AdSense:(

Blogger Tips ans Tricks writes:

...You can also add Google Adsense scripts, but they will not be displayed on the web. The reason is Blogger has added a metatag that tells search engines not to crawl the site. (《meta content="'NOINDEX,NOFOLLOW'" name="'robots'/"》). This means that the Google Adsense robot will not crawl the site and thus no Google ads will be displayed. For Amazon, the newly introduced Omakase Beta ads will also not be displayed. These will be displayed only when Blogger or you remove that NOINDEX,NOFOLLOW metatag, and at the moment, you will have no means of doing that as you have no access to the new Blogger Beta template. You can do that only when they introduce the EDIT RAW HTML feature, which I heard can be in a matter of days or weeks.

P.S.Firefox2.0 beta似乎内置了词典,即拥有了Spell Check的功能。不记得Firefox1.5系列有没有了。
P.S.2:文中的“<”等符号被Blogger当作代码识别,不易发布。替换成“《”了。

Conversation on Web2.0

A 24 minutes documentary on web2.0 and more (via Fast Company Now), with topics as follow:
  1. What is Web 2.0?
  2. Are we in a bubble?
  3. What are the business models that will work on the web today?
  4. What is the role of publishers in a user generated world?
  5. How important and how big is the early adopter crowd?

Participants included
Joe Kraus (Jotspot),
Scott Milener (Browster),
David Sifry (Technorati),
Auren Hoffman (Rapleaf),
Chris Alden (Rojo),
Jonathan Abrams (Socializr),
Aaron Cohen (Bolt),
Jeremy Verba (Piczo),
Steven Marder (Eurekster),
Matt Sanchez (Video Egg),
Godhwani (Simply Hired),
Keith Teare (edgeio),
and Michael Tanne (Wink).

You can also watch the movie by clicking here:)

星期一, 八月 21, 2006

王石笔下的郁亮

王石在<道路与梦想>里写道:

"......90年代初的万科人事政策中对北大,清华的学生不问专业,来者不拒的做法也引来了一个年轻人.这天,和平路50号董事长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带着书生气的年轻人.桌子上摆着履历和一份 "商业连锁模式"建议书.求职者叫郁亮,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之前供职深圳外贸集团,见到万科招聘连锁业务的人才前来应聘."

2001年2月16日,这个年轻人成为万科公司总经理,被认为是王石挑选的接班人.
这个接班人似乎还远不能达到王石的高度.
2005年在北大的万科校园招聘会上,郁亮在一个提问前的微微一征很能说明问题---他被问道:"在王石已经成为万科符号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在他的光芒下做自己的事情的?"

当然,我这里最直接的例子是,当我用搜狗拼音输入法打出"yuliang"这个词时,第一次是没有正确的匹配结果的.
搜狗当然不是故意的,你自己可是试一下.再试试"fenglun冯仑""liuchuanzhi柳传志"或者同样是接班人的"yangyuanqing杨元庆","guowei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