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九月 29, 2006

短信的未来

我曾武断的提出:短信必死

现在,是我审视一下这个观点的时候了,因为昨天看到一篇报道,题目竟然是:短信息服务将会成为手机互联网的驱动力

文章认为:

在手机上输入各种网站,其烦琐程度都必定要大于电脑键盘输入,不方便程度可想而知;同时,现有网站大多是通过Wap服务代理将自己的站点转换成手机访问的样子,不可避免的存在延时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mobi域名建设格式更适合手机的专门网站来解决。
而通过短信将浏览器的网址链接发送到手机上,成功登录后存为书签,会使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不错的观点。可是,单从这点来论证短信的不死,是不是略显单薄了点?(网址输入,如果虚拟键盘成为现实,就不成其问题了)

今天,我又想到了清洁工困境。之前RJ的不知道哪一篇文章给了我思路——清洁工困境的解决,不在于搜索,而是信息订阅

以地区为信息发布中心,可以提供清洁服务的人们把自己的服务时间、价格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一个平台发布;经由这个信息聚合平台,服务需求者通过清洁服务的订阅,得知何时何地有符合其要求的清洁工。

而手机,在这里成为信息发布的终端设备;信息以XML格式发布在网上,服务订阅者在适当时刻会收到一条网页推送(push)信息,从信息链接到具体的网址,做进一步的选择。

网页地址显然要比网站复杂的多,且难以输入得多——不用输入,链接加入信息中,直接通过浏览器转到就可以了,岂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于是,短信服务(SMS)获得了新的用途。

我们还要思考,这样的功能,是否有更廉价和便捷的服务替代短信来实现呢?

比如,网址发送到电子邮件里,只要电子邮件和手机很好的集成,登录也不会很麻烦——可时效性不好,也许我们查看电子邮件时,清洁工刚好从邻居那里离开。

还有别的办法吗?其实,只要成本合适,短信是可以作为一个不坏的解决办法,用来服务人民和社会的。

星期四, 九月 28, 2006

清洁工困境

你想要找人帮我打扫房间 现在,在半个街区内,肯定有人合适这份活。 但是.....

1. 他们没有通过互联网发布他们的广告
2. 他们也没有进入黄页等分类信息里面
3. 他们通过口碑的方式被人知晓
4. 他们也许就在为你的邻居服务,但你不知道

而事实上,有一个合适的答案,但是你找不到它。 如果你用google 搜索“Cleaner Chesterfield”,结果有248,000 个,但是你只要一个! 问题出在那里呢? google 对待信息是“平等”的,对待个体是一样。 它只能通过我敲入的字判断,而不是我的背景。此时此地的我。


Hamlet翻译了一篇极好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我称之为“清洁工困境”。现有所有引擎的一个问题是,搜索结果太多了,而我们常常只需要一个——当然,也有时候我们是要看到尽可能多的相关结果。

文章还有一些极为精彩的观点,推荐一看。

星期日, 九月 24, 2006

一个精彩的观点

aBrowser is navigational. You'll notice that aBrowser does not have any navigational buttons, saving you desktop real estate. That is because aBrowser believes web sites should be self-navigational. If you are a web site designer, then you will love aBrowser. By testing your web site with aBrowser, yon will uncover navigational deficiencies in your web site. Thus, aBrowser also serves as a tool to help you improve your web site.


在使用YouOS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叫做aBrowser的微型浏览器。看他们自己的介绍,上面的话尤其精彩。

可是有一个漏洞,那就是,我在浏览一个自我导航性很好的网站时,通过链接来到了一个自我导航很差的站点,我该怎么办呢?呵呵,看来,这种浏览器用来检视网站还好,用作浏览的话,还是有不足的。毕竟,现在常常要链接出去的。

开复说——

开复说

(记者: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爱作秀的人,你自己怎么看?)

作秀?要我唱首歌吗?我不是在作秀。对于我要做的事情,我总会去找到好的方法,如果需要我高调去做,我就高调,如果需要低调,我就低调。实际上,我也做了很多低调的事情。

(记者: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年轻人最让你揪心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年轻人普遍的迷茫。中国社会对成功有着一元化的期许:在学校看成绩,在社会看名利。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在这样期许下成长。此外,中国排队的教育方式使经费和师资向少数大学集中,一般大学面临优质办学的挑战;而家庭和学校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培训也很不够。其实,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年轻人应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实在有点糟糕;第二段的第一句说的不错,但似乎不是谁的错。

星期五, 九月 22, 2006

高燃的象征作用

有人问:高燃、李想他们做得真的很牛吗,为什么中央台也要报道他们?

被问者回答:“80年代的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差不多刚刚步入社会,国家宣传他们,立样板,告诉人民,80年代的人还是有希望的。”

最近的互联网大会上,各路神仙纷纷发言,以前模糊的形象一下清晰了不少。

高燃回答记者的提问,有一些很中肯的观点,值得一看,然后记得思考。

这句话我不同意——高燃说:创业一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不是一件看上去可爱的事情。

我大脑中的影像,是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里那些家伙的样子。我可以想象的,目前也主要是那些了,希望10年后,还是这样。

博客的社交意义

FT中文网:

微软的MSN曾经只允许添加150个联系人,因为有专家说这是我们能够维持的人际网络的上限。但是广大用户对此的强烈不满,和微软悄悄把联系人上限提升到300人的小动作,都证明了专家的意见,似乎并不总是那么靠谱。

也许专家忙于学术,压根就没有时间写博客。所以他们无法明白,写博客虽然没法让你赚到钱,但却可以让你赚到更多的交情,并且这交情绝对不是150、甚至300个朋友的上限能够限制得了的。

星期四, 九月 21, 2006

跳舞,绽放,和时代约会

就是这股生命的泉水,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过世界,又应节地跳舞。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在大地的尘土里快乐地伸出无数片的芳草,迸发出繁花密叶的波纹。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在潮汐里摇动着生和死的大海的摇篮。

我觉得我的四肢因受着生命世界的爱抚而光荣。我的骄傲,是因为时代的脉搏,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动。

吉檀迦利,第34节,冰心译本。

P.S.我中断了多久了,不再每天阅读泰戈尔?吉檀迦利过后,是克里希那穆提的阅读,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智慧的网络

人们基本上都知道,网络的未来在于语义网络。

CSDN的新闻,听到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说话:

……创建语义互联网 (Semantic Web)需要各机构不仅仅考虑自己的产业,更要注重相互间的协作。

蒂姆所领导的语义Web 项目旨在增加计算机能够“读懂”的内容,解决Web 仍然是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堆集、没有将文档有机联系起来、计算机无法处理网页上信息的问题。

蒂姆解释说,语义Web 的威力不体现在一个数据源,只有多个数据源整合起来才能够体现出来。

但是,如果特定产业或利益集团只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拥有的数据,语义Web 就不可能实现。要提供一个通用词汇表,就需要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等标准。


在《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本书里,2000年时汪丁丁试图解答关于网络经济的许多问题。时间让我轻易得到一个审视其结论的机会。

结果表明:他死板地得出一些结论,被证明是可笑的,比如“网络作品的定价问题”;但有些观点,的确很有洞见。比如,和语义网络有关的一个是:

我们思考的过程正在融入万维网,正在成为网络的一部分,正在成为万维网生成“知识”的突现过程的一部分。


显然,汪丁丁先生是读过《复杂》这本书的,据他自己说,还写过一篇书评呢。因为,万维网生成”知识“的突现过程这个说法,甚至可以说是语义网络的基石。

能够自我组织,可以进化到更高级的状态,是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系统可以是生命,可以是组织机构,还可以是机器,当然可以是网络,是互联网。

一个未经证明的结论就是:互联网是最典型的复杂系统,完全具备自我组织和进化的能力。

所以,更加智慧的语义网络就是基于几条基本的规则,合理而健康的自我组织并进化的复杂系统;我们所转移到互联网上的思考过程,可以由互联网通过自我组织和学习来实现,其对知识的重组和新知识的生成(一种突现),进而进化为可以和人类交流与沟通的网络,这就是语义网络甚至后语义网络的最终形态。

有些可怕的是,这样的智慧网络,如果做邪恶的事的话,我们肯定是要花很大功夫才能摆平他们——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状态,如果他们作为“人工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话。
我电影看多了啊,呵

P.S.关于《复杂》,在这个blog可以看到一些精华内容的摘录。

星期三, 九月 20, 2006

选择正确的参照系

不止一个人曾感慨过,在这个信息过载、书籍泛滥的时代,我们却并不比信息相对闭塞、书籍难得的古人更聪明。

今天看彼岸的一篇blog的评论,一个网友又提到这个困惑,我也又跟真感慨了一下。

不过,另一个网友may的回答,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


在聪明和智慧问题上,我们和古人原本没有可比性,即使同一个时代,每个人背后的默认值和生存平台都不同,不能够相互比较。

我所能肯定的是,掌握了更多信息的我,比没有掌握信息的我更聪明更智慧。


看来,以前我一直没有选对参照系啊,呵

星期二, 九月 19, 2006

互联网世界不喜欢广告

互联网商规11条》:

“不要因为互联网与印刷品和广播媒体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而被误导。互联网并非只是一个新媒体那么简单。如果互联网只是一个和印刷品和广播相似的新媒体,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其中包括我们,会相信它是个革命性的媒体。”

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一个革命性的全新媒体。正因如此,你将看到一场革命,而不是历史的重复。

“脚踏两只船是不可能的。互联网既要按传统媒体的方式运作,又是个全新的革命性媒体,这绝无可能。革命性在哪呢? ”

你应该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潜在顾客在别处得不到的信息来源,或者他们在别处找不到的货物的出售地点,或者他们在别处无法以如此价格买到东西的地方,再或者在别处他们不能相逢的地方。

记住,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革命性的互动媒体。当人们和广告互动时,他们通常会关闭广告。”

星期一, 九月 18, 2006

致一位俄罗斯小姑娘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诗句吧

  你金黄头发的俄罗斯小姑娘

  既然普希金已在决斗中身亡

  既然莱蒙托夫又被高加索流放

  既然叶赛宁的红色手风琴已经绝响

  既然伊凡·阿列克谢叶维奇·蒲宁已客死他乡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诗句吧

  你白桦树般的俄罗斯姑娘

  当你的兄弟在伏尔加河上哼着滴血的船歌

  我在黄河呜咽的地方

  背着青砖和白骨,修筑王的城墙

  我和你乌拉尔的兄弟一样悲伤

  请接受一个异乡人的诗句吧

  你青春无比的俄罗斯姑娘

  晚钟已经敲响

  落日把草原烧得一片金黄

  额尔奇河正穿过我的心向你涌淌

  我虽然不能用你的祖先的语言歌唱

  可我的方块字和你俄罗斯的星星一样闪亮

新疆诗人北野的诗,摘自《香草山-宁萱的信

无聊的生活逼得我们发疯(第一节)

无聊的生活彼得我们发疯,
早晨的酒,夜里还在喝,
这乏味的狂欢如何才能受到管束?
你的脸涨红,是进入了瘟疫般的酩酊大醉?
……

1913.11 曼德尔施塔姆

给我这躯体,我拿它怎么办?

我这躯体,我拿它怎么办,
这惟一属于我的东西?

为了能够呼吸,能够活着,
这样宁静的幸福,我该向谁致谢?

我是园丁,也是花朵,
在世界的地牢里我并不孤单。

我的温暖,我的哈气,已经落在
永恒的窗玻璃上。

我的呼吸印出的图案,
以前还从未见过。

让这瞬间的冷凝消失吧:
但这可爱的图案谁也别想抹去。

1909,曼德尔施塔姆。

路啊路,飘满了红罂粟

看书时常常会兴奋不已,为自己发现了新的想法和事实感到高兴,觉得自己离某些东西更近了。
这时候,一个想法就会冒出来,对我说到:有什么好兴奋的呢?想一下书的作者和读过这本书的人们吧,如果一切真的如你所想,他们岂不是早就到达那个彼岸了吗?
于是自己就会极沮丧。

“总该给自己一个继续阅读和兴奋的理由啊!”,我这么想到。
于是一天傍晚,许知远安慰自己的一句话浮了上来,填上了这个角色。

在《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这本薄薄小书的自序部分快要结束的时候,许知远引用了费正清的一段话:“每一代人都学会了他们要扮演的最后角色,无非是当下一代人进门前用脚踩踏一下的垫子,这是值得也是应尽的义务。”

这段减轻了老许对“什么令我们与众不同”的提问的自我怀疑。而我,却把它用在安慰自己这样的担忧:对每一本书的阅读,会因为世界的固执和思想的无力而显得毫无意义。

于是,我的阅读成为人类理解某些未知事物的垫子或踏板,我的心得成为整个人类知识传统成长变长的,无尽长尾的必要一截。

我想,这个假设一定会使我坚定很长时间的。

用心阅读著作吧

读书,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的书,第一遍读时感觉不是特别顺畅,比起激情洋溢的Tom Peters来说,实在是有点闷。看《旁观者》时,虽然有些章节故事和角度及其观点的确很不错,可是整体还是挺闷的。所以,听到老许方军不断提到这本书的好,我实在有怪自己无法体会呢。

今天再次翻起《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发现文字的质地实在是好,行文思路澄澈,简洁到位,有百读不厌的品质——事实也正是如此啊。

德鲁克辞世的时候,有人感慨:说他名字的人很多,读他书的人很少。

类似的感慨,列宁曾引用了莱辛的一段诗:

“谁不赞美克洛普什托克呢?
但是,每个人都会去阅读他的著作吗?
不会的。
我们希望人们少恭维我们,
而多用心阅读我们的著作吧!”


嗯,用心阅读著作吧。

狂人的生活环境

凯恩斯

“相信自己不受任何学者影响的实用者,常常是一些僵化的经济学家的奴仆。拥有权力、能听到天上之音的狂人,总是从一些文人的陈词滥调里搜取他们的狂言。”


汪丁丁曾引用Heiner的学说,指出:

在“有限理性”假设下,当环境高度不确定时,认知主体最优的行为模式就是“ 不接受任何新的规则”,也即“恪守一些愚蠢、简单、既有的规则”,因为遵循这些规则而可能造成的损害相对会小些。


我简单而信心十足的认为,那些“拥有权力、能听到天上之音的狂人”的生活环境,真的是“高度不确定的”。

科学管理的意义

泰勒在谈到自己写作《科学管理原理》的目的时说明了一下三点:

1、用简单的例子表现这个国家由于低效率而遭受的损失。

2、说服读者相信,挽救这种损失的补救措施存在于系统化管理之中;寻求增加大量的工人无济于事。

3、证明最好的管理是一种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制度和原则上的真正的科学。进一步证明科学管理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人类活动。而当正确应用了这些原理时,可望产生令人震惊的成果。


泰勒的这本书于1911年出版。书里的思想,成为随后美国商业管理的基石,和其他力量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国世纪”。

中国差不多也该有一本同等意义的书了,什么时候出现,又是由谁写出的呢?

星期六, 九月 16, 2006

写专栏的方法

张五常

今天Google当道,神乎其技,要什么资料或数据一按键盘就在荧光幕上出现。一夜之间不少专栏写手变得学富五车。作品只能从作品本身看。问题是Google文章往往棱角分明,可以看得出来:数据多但组合生硬,堆砌痕迹明显,推理逻辑连不起来。

我写专栏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是先有题材,也有大概意念,不管结论,随写随想,写到哪里就哪里,初稿后认为需要补加资料,就请同学到网上找,可用的用,不支持的或把文章修改,或说明己见与资料不符。除了客套,不说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话。文章者,玩意也,心安理得为上。
……
牛顿、史密斯、达尔文等高人当年没有电脑协助。搞思想创作,今天有人比得上他们吗?自己当然望尘莫及,但说过了,我是个古人。

大教授的选择

张五常的博客,说到他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时,大教授怎么挑选取录研究生

……主事挑选的是大教授Gregg Lewis。其实全由此公话事,我们几个小子跟他学艺而已。起初我们心中有气:选出的大都遭大教授否决,花了那么多工夫,岂非白费了?后来知道,Lewis教了我们很多。

记得一位以色列某大学的本科生,平均成绩只是B加,我们几个助理教授没有一个选他为三十之内,但大教授却把他排第一。不服气?后来服了:红极一时的芝大经济系竟然争取不到这位本科生,因为几家名校都把该生排第一。大教授解释,主要是一封推荐信,说一句该生可教,而名校行家都知道,写该信的大师不喜欢说好话。

一位本科成绩顶级的,公开试全部满分。我们几位当然选出,但大教授不要。他解释说,该生就读的大学三流,写推荐信的没有一个有真学问,而自己作过多年统计分析,公开试成绩与学生进入研究院后的表现,看不出有什么关连。

星期四, 九月 14, 2006

戴尔的困境

China WSJ.com:戴尔的直销困境

根据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数据,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戴尔来自消费者业务的收入仅仅占其559亿美元年收入的15%,而在惠普867亿美元的年收入当中,消费者业务的贡献达到了30%左右。

现今,戴尔的股价较2000年3月22日时的最高收盘价58.13美元下跌了60%以上。相比之下,惠普的股价同期则上涨了30%左右。这样疲弱的表现对于戴尔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退步,要知道,在90年代,戴尔的股票可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领头羊。


从个人观点来说,我不看好现在的戴尔。两个原因:

第一,戴尔不酷。
第二,戴尔离广大消费者太远。

星期一, 九月 11, 2006

人们都在纪念今天

比如,Yvonne Divita,再比如,Jeff Jarvis

对这件事,我所知不多。

那些新闻和故事背后的情感和伤痛,我现在还无法真实的感受。

背后的其他阴谋和利益,我也无从谈起。

Web2.0的未来何在?

宋新宇博士的文章,《真实社区网络是Web2.0未来》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些看法十分到位,但某些观点我不敢苟同,摘录评述如下:

博客“三宗罪”说的没错,可这么批评博客就像去掉所有的拓展来批评Firefox一样,有点挑刺的感觉。博客只是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我们能做什么才是关键所在。

宋博士为了强调自己推崇的社区网络的重要性,拿博客做了一回羊羔。

Web2.0的特质

从社会性(Social)、网络性(Network)、技术性(Solution)3方面来说,是很清晰的一个角度,其中关键点有:

“社会性引发真实互动,及由此产生社会监督”,
“大众智慧的Ranking、Rating及Reviewing表现形式”,
“Web2.0技术和理念上的双重革命”等。

最重要一点:“我们需要在网上建立自己的VI (Vitural Identity)——虚拟但是真实的个人身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互联网世界里延续及扩充我们在线下享受的信任和成功。”

Web2.0的未来在哪里?

宋博士认为,在社会网络。

错。Web2.0未来不在博客,同样不在社会网络。

我的回答是:在社会,在网络
什么意思?自己思考一下吧,我这只是一个参考答案。客观参考答案自然要短要少,除非我要用这个想法做生意,像宋博士,哈。

宋博士的一个会引起糟糕理解的说法是:
“如果你的网站能真正给会员带来价值,如果你能成为一类人或一个社区的“Owner”,在你为成员服务的时候收费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
Web 2.0盈利模式问题的解决其实是要我们回答每个企业都要回答的问题:你真的为你的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了吗?如果是,就向他们要钱吧!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话说的牛气,从理论上讲也是正确的,可是,做起来远不是说起来的样子,要更多的想象力,而不是硬生生的要钱。否则,也是死路一条。

知道(而不是相信),将来成功的社会网络绝对不是OpenBC的样子。在我看来,宋博士的OpenBC不过是现在商业社会里的校友会、俱乐部的网络形式而已。

未来会更精彩。

悖谬

Charles Handy在《空雨衣》序言的最后写到: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是否都被导向一个总体上相同的方向。有没有一个指南针,如果有的话,是什么?一个已经很少关心世俗的剧作家Vaclav Havel却也认为:在我们这时代,如果我们重新发现对某些不俗之物,换言之,即超越我们自己的事物的尊敬,我们就能避免“自虐”。他说,这是一个悖谬,但如果没有对一个超人的道德规则的尊敬,我们就不能创造出这样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结构中,一个人能真正成为一个人。


Handy的这两句话也值得一读:

“我们不可能是所有事情的标准,除非我们依赖某种东西来衡量我们自己。”

“我曾被告知,研究哲学之谜就像研究生命之谜一样,不要期望被告知该怎么生活,这本书也一样。”

我的冲动和愤怒

“有一位管理大师说:一个国家如果不发展应用研究,那么它的经济不会发展;可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基础研究,那么它将永远落后。”

我的老师在讲台上这么说到。她接着说:“由此可见,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

我显然是一个很麻烦的家伙,因为我当时就想站起来问道:一个大师怎么说和我们怎么看待一个问题,二者有着如此必然的联系吗?

这不是我在这个课堂上第一次这么想,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这位博士讲到“生产管理”的历史,其中提出:1995年到2010都是“大生产定制化”阶段—— 2010年来到了吗?是什么让其做出这样的判断?从我的判断和思考,现在我们正在离开所谓的“大生产定制化”阶段,走向“创意经济”和“酷”时代。

课后我就这个问题向老师请教,她回答说“从一本书上”看的,自己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我不吃惊)。

问题的关键是:
第一,作为一个给我们授课的博士,其对要讲授的内容到底了解多少?
第二,那些选了这节课的同学们,你们对于这个课程到底持着什么样的态度?

说出我的判断吧,那就是:许多大学的老师对自己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根本所知甚少,同时对课本和“大师”言论不加质疑的接受和讲授,对问题不求甚解——在我看来,他们所做的工作根本就是职业性教育机构的工作,而不是一所大学的老师被认为该做的工作。

而我的同学们,你们所接受的,只是一些没有经过咀嚼思考的“知识”,而不是思想;你们学会的是技能和专业技巧,而不是思考的方法和原则——你们来到了大学,接受的却是大专等职业教育机构层次的教育。

你们都远没有触摸到知识和思想的本质。

更糟糕的是,大多数老师对他们的糟糕的工作心安理得;再糟糕不过的是,大学生所要求的也不过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薪水和安逸的生活!

让我告诉你:
那些单纯根据师资力量的博士化程度来评价自己进步的学校,是不值得敬仰的;
那些炫耀自己学生就业率多高的学校,是可笑和没有内在精神的;
那些在学校里兢兢业业好好学习奔向“四大”“投行”的同学们,你们是在局限自己的生命;
那些只知道所谓“现实”而没有除了钱和优越的生活之外更单纯的梦想的同学们,你们错过了无数更多的美好的东西。

Beyond the Browser Sandbox

Chris gives his thoughts on Read/Write Web's post: Webified Desktop Apps vs Browser-based Apps. There are some nice points in Chris's post:

The new, evolving web operat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adigm change. Loosely coupled applications that deliver a host of services (many that were once provided on the desktop) are already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oftware.

Ultimately though, the web delivery mechanism - the browser - has limitations. I like to call it a sandbox. Your web applications can play in the sandbox but they never really matter. They never quite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real world'.
……
In short - the Touchstone team passionately believes in the web. We even believe in the evolving web operating system. We believe in it so much that we are building Touchstone as a desktop application.

How does that make sense? It makes sense because we believe all those web-based applications will need a way to alert the user 'beyond the browser sandbox'.


I do agree with Chris, even I do not use Touchstone very often, for it costs a little more memory in my opinion.

星期日, 九月 10, 2006

一切时代都在你我捉迷藏中度过了

我应当自己发扬光大、四周放射、投映彩影于你的光辉之中——这便是你的幻境。

你在你自身里立起隔栏,用无数不同的音调来呼唤你的分身。你这分身已在我体内成形。

高亢的歌声响彻诸天,在多采的眼泪与微笑,震惊与希望中回应着;波起复落,梦破又圆。在我里面是你自身的破灭。

你卷起的那重帘幕,是用书和夜的画笔,绘出了无数的花样。幕后的你的座位,是用奇妙神秘的曲线织成。抛弃了一切无聊的笔直的线条。

你我组成的伟丽的行列,布满了天空。因着你的歌音,太空都在震颤,一切时代都在你我捉迷藏中度过了。

吉檀迦利,第36节,冰心译本。

一群螳螂,一群黄雀

苌苌在“徐静蕾的选择”一文里写道:

“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装,并不可耻,装得可耻才叫可耻。”《梦想照进现实》中男主角说。徐静蕾的小朋友韩寒在博客上嘲讽郭敬明装嫩拉客,他这么说的时候,已然是在装愤青了,而且直到愤青比装嫩更受欢迎。


郭敬明在谈论自己的生活中装嫩,韩寒在嘲讽郭敬明中装愤青,苌苌在谈论他们中装超然。
我们是否因为获得了如“螳螂捕蝉”故事中黄雀的角度,因为站在一场投入的背后而获得一种超然?

这种“超然”带来的“自我优越”却注定会使我们成为下一各螳螂,等待着被下一群黄雀冷眼旁观。
除非,“超然”至于自我陶醉,而非流于笔端,见于屏幕。

每个时代的个人困境

在《经济观察报》最新的“CEO增刊”编辑的话里,提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已经逐渐适应了信息爆炸,学会了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这削减了信息爆炸带来的压力,但我们又开始感受到另外一种压力:我们的视野怎么变得越来越窄?怎么感觉是在不断重复、难以突破?更麻烦的是,在这种视野变窄和难以突破背后,是我们逐渐失去激情和年轻的感觉。我们落入一个奇特的困境之中:世界正在热烈地拥抱年轻和“酷”,而其中的我们却加速离开?


其实,这种困境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困境,只是每个人,都在同一或者不同时期普遍地遭遇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似乎可以将其大众化,并貌似可以给出大众化的解药。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困境;每个时代都有着类似的声音,只是几乎每个活在自己时代的人都会以为,自己的时代感受是前无古人的。将此归咎于科技进步,显然是不妥的。

同时,这是一个不宜大众化的个人困境。困境的突破更多的要依靠来自内心的力量,而不是跳入另一个环境,或者做不喜欢的被动学习。

心灵需要一些更本质的东西来成长丰富,而不是依靠什么模式或环境——我们都知道,那些都是有保质期的,而人们往往不会预见保质期的结束,更很少坦然接受这样的结束。

所以,试着去发现内心深处的力量。

宁死也不愿停止言谈

何怀宏

“……两个奇迹,两个迄今没有逾越的奇迹,即民主的奇迹和哲学的奇迹,这可能是雅典提供给人类最好的东西,但恰恰是在这两个最好的东西之间发生了冲突,而苏格拉底就死于这场冲突。”


“有人说,在伯利克里时代,苏格拉底决不会死。所以正是在民主衰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对民主的批评和反省就被看成是莫大的威胁,但雅典人仍然不是非让他死不可 ——毕竟,在他之前的阿那克萨哥拉没有死,在他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也没有死——只是想让他闭嘴,而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愿停止言谈,哲学对于他来说是神圣的事业、奉献毕生的事业,所以矛盾无法化解。”

星期六, 九月 09, 2006

和你对面而立

过了一天又是一天,呵,我生命的主,我能够和你对面站立吗?呵,全世界的主,我能合掌和你对面站立吗?

在广阔的天空下,严静之中,我能够带着虔恭的心,和你对面站立吗?

在你的劳碌的世界里,喧腾着劳作和奋斗,在营营扰扰的人群中,我能和你对面站立吗?

当我已做完了今生的工作,呵,万王之王,我能够独自悄立在你的面前吗?

吉檀迦利,第41节,冰心译本。

想象力,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定要交流,一定要分享,否则迟早自己会变成一潭死水。
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那些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们,那些心怀感激和谦卑的人们,你们是关键所在。

我的诗人

我的上帝,从我满溢的生命之杯中,你要饮什么样的圣酒呢?

通过我的眼睛,来观看你自己的创造物,站在我的耳门上,来静听你自己的永恒的谐音,我的诗人,这是你的快乐吗?

你的世界在我的心灵织上字句,你的快乐又给它们加上音乐。你把自己在梦中交给了我,又通过我来感觉你自己的完满的甜柔。

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30节。

灯火,照亮黑暗未知的灯火。

我始终没能像舞池里的人们一样,随着强烈的节奏,有节奏地舞动着身体。

但站在一边,或坐在一边,专注地看上一阵,或不时瞟上几眼,对我来说就极为奇妙——我一直在追问自己关键所在,是什么让他们舞动着身体,藏在震耳音乐的节奏和昏暗炫目灯光之下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

舞动的人群里,有一种冷漠和热烈的投入;这种投入,投射出一种美,一股吸引力,和一场满足。

“在韵律上,诗歌和摇滚如出一辙。”
“生命深处,存在着一种节奏。”
“一套系统,或者一种机制。”(Kind of system, or program.)
“规则。一些基本的规则构成了生命的存在。”(It is some basic Rules that form life, or we can say, Human Being.)

我想,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虽然我承认,也许过不了多久其就会失效。但也许,这会是一个会存在很久的比喻,来帮助我理解一些奇妙的存在。

发现你生命的节奏,随着那节奏跳动。

花朵在荆棘丛中开放

乏倦压在你的心上,你眼中尚有睡意。

你没有得到消息说荆棘丛中花朵正在盛开吗?醒来吧,呵,醒来!不要让光阴虚度了!

在石径的尽头,在幽静无人的田野里,我的朋友在独坐着。不要欺骗他罢。醒来,呵,醒来罢!

即使正午的骄阳使天空喘息摇颤——即使灼热的沙地展布开它干渴的巾衣。

在你的心的深处难道没有快乐吗?你的每一个足音,不会使道路的琴弦迸出痛苦的柔音吗?

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27节。
P.S.这节诗,是属于9月6日的。

校园内的商业传媒机构

我所知道的

2006年3月开始,对外经贸大学的宿舍楼、主要教学楼和办公楼的一层各电梯口陆续安装了液晶播放机。
到9月7日为止,所播放的内容只是学校制作的宣传片,关于本科评建的系列。
9月7日晚,我注意到宿舍楼的播放机播放了一条关于“中国骄傲”的短片,应该是公益广告。
9月8日下午出门时,那台播放机在播放周杰伦最近的“动感地带”短片,一条商业广告。
回来时,那台机器播放了关于自己来历的广告:College Media, 讯迪传媒。

我搜索到的

关于讯迪传媒,搜索引擎目前的有效收录结果极少。关于Colledge Media(tm)和大学,只有一条招商广告,但其透露的信息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摘要如下:

自我介绍:
College Media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并得到各高校支持下成立的一家专业的中国高校媒体开发运营机构,是全国首家成功使商业广告进入大学这一广告禁区的实力传媒机构!College Media计划在2007年8月31日前,投资7000万美元,以自动播放的液晶广告机覆盖全国200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楼和办公楼等交通要道,用10000块屏幕总装数打造全国最大的校园媒体。

目前规模:
目前,College Media已经完成安装的学校有: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工商大学;即将安装的学校有:中国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信息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大学等共计30所。
针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校的特别解决方案正在酝酿中。

播出说明:
播出时间:早7:00---晚9:00,不低于12小时。
播出形式:每12分钟一循环,全天循环不少于60次。
播出内容:除企业广告外,College Media 还将制作收视率高的娱乐节目,以提升节目品位, 培养同学主动关注的收视习惯。
所有企业宣传片均由广告审批机构认可。

媒体报价:
城市 发布频次 刊例价(元RMB/周)
City Spot/day 30秒 15秒 5秒
北京 60次/天 98000 59000 26600
30次/天 59000 35300 16000
备注:1,本价格有效期为2006年12月31日前。
2,如客户能实现在2006年8月15日签约,可享受4折的优惠。

我所困惑的

1,这样的分众模式进入大学校园,尤其是对外经贸大学等公立大学,是否合适?
2,其是否会取得分众在写字楼等纯粹的商业场所同样的成功?
3,像分众这样的对于除了消费者之外,自身和广告商等都看似完美的模式,是否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

晚饭时和社区英语中心外联部的同事聚会,我提问大家对于学校里液晶播放机的看法。总结一下,大致有:
以为是学校为了迎接本科评建安装的,觉得没必要,并且大家意识中都以为是关于本科评建的内容了,会主动将其过滤的;
认为学生上下课比较忙,不会给其太多注意力;等等。
我以为,第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很快就会注意到,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变成商业广告了。
第二点会是个问题。学校的人流时段比较集中,每次在电梯前停留时间也不长。但总有些东西我们不好确定,所以暂时不做结论。

这个问题,我会继续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P.S.那条招商广告我这里很久没打开,所以是看的百度快照

延伸阅读:
讯迪传媒SWOT分析
关于讯迪传媒:一个小型问卷调查

星期三, 九月 06, 2006

在这困倦的夜里

在这困倦的夜里,让我帖服地把自己交给睡眠,把信赖托付给你。

让我不去勉强我的萎靡的精神,来准备一个对你敷衍的礼拜。

是你拉上夜幕盖上白日的倦眼,使这眼神在醒觉的清新喜悦中,更新了起来。

吉檀迦利,泰戈尔,第12节,冰心译本。

电影人生

有些时候,会莫名地感到一些沮丧。如果当时正好在看电视或者电影,就会习惯从那里找到一些灵感,好快些摆脱这种难受的状态。有时候,百无聊赖,会刻意去看一部电影,似乎看完后就会发现生命的意义,或者影片会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比如,曾经看到一个原本叛逆的儿子在领悟了平凡父亲的卑微和伟大后,惭愧的出现在卖报纸的父亲的摊子前面,默默的去帮着做点什么。父亲内心高兴极了,虽然他只是深深的笑在心里。他边整理报纸,边对儿子说到:儿子啊,你看这些报纸。他们报到的同样的世界,可是他们的头条却没有一个相同的。儿子,你要在这个世界上有立足之地,也要找到自己的头条。
没记错的话,这部电影叫做“半醉人间”。

电影的确能够解决一些思维上的困扰,甚至带来一些难忘的比喻。比如“Good will Hurting”里,那里关于体验和知道的对话让我在后来自以为知道就好的时候提醒自己:你要自己去体验,否则只是躲在书本或者自己的想法里而已;再比如“Time Machine”里,那个怪物说的一句话“Those that take us back are memories,Those that carry us forward are dreams”,已经成为我理解这个世界的经典比喻。

“不过,仅此而已”,我原打算用这样的话结尾。但是,有一句话提醒我,我可以给电影足够多的赞誉,如果它们能够提供那些经典的比喻的话,因为——没有任何秘诀能够一旦被揭示,即引导人们必然走向富有和名望——指望一部电影实现所谓的改变人生,是有些对自己不负责任和懒惰的思想,对吧。

看过了,知道了,然后去体验吧。

星期二, 九月 05, 200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w-New-Near Web(Part 2)

More Mobile-centric, less PC-centric: I believe that mobiles are what will accelerate the emergence of the N3 Web – both for content creation and consumption. Mobiles are with us all the time, and thus can be used both for creation (taking pictures, recording podcasts) and distribution (think subscribers). RSS can be the underlying carrier for this. The same can be accomplished via PCs – and in fact is already happening.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markets, mobiles will take centre-stage.

More Push, less Pull: The Reference Web is all about pulling information in a request-reply mechanism. The Incremental Web is about delivering the right information at the right time to the right device. Thus, I can get an SMS alert when a stock price crosses a threshold or when Tendulkar comes out to bat. Sending the same info to a PC or asking people to keep reloading the page is simply not practical.

Distributed, Bottom-up Publishing: The N3 Web is about empowering each one of us to publish because we have the tools to do so. Since much of this web is non-existent, the only way it will get created rapidly is with mass publishing.

User in control: With RSS, the user is in control. There is no question of any spam. If a user is not interesting in continu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user can simply unsubscribe to the RSS feed of the source.

RSS Aggregator Use: The N3 Web will be consumed in two primary ways – via alerts delivered to mobiles or PCs, and via an RSS Aggregator. The aggregator tracks what subscriptions users have, and what has been read by a user.

Ping Server, not Crawler: From an infrastructure standpoint, the web page crawlers get replaced by ping servers. Whenever there is new content published, the source pings a server which can then go fetch the new content and then notify users.

The post by Bill Burnham also elaborates on the infrastructure needed:


1. Ping Servers: Most blogs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other sites now send special “pings” to so called “Ping Servers” every time they publish new content. The ping servers do things such as cue crawlers at a search engine to re-index a site or provide a summarized list of recently published information to other web sites. Because ping servers are the first to know about newly published content, they are critical to enabling the real-time nature of Persistent Search.

2. RSS: RSS feeds can be used both to feed raw information into Persistent Search platforms (in a similar fashion to what GoogleBase does) as well as to take processed queries out. RSS is a polling based mechanism so it does not provide real time notification, but it is good enough in most cases.

3. Stored Queries: Stored queries are simply search queries that are “saved” for future use. Ideally, the stored query is constantly running in the background and it flags any new piece of content that meets the search criteria.
Two related concepts whi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N3 Web better are microcontent and microforma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w-New-Near Web(Part 1)

RJ 昨天和今天写了两篇,论述了他所说的增强型Web(the now-new-near web,N3)的特质。2日志分别全文转录如下,看不懂英文的同学们,想想别的办法吧,翻译工作,我觉得自己做的话得不偿失。

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the Incremental (N3) Web different:

RSS, not HTML: HTML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ference Web as we know it. The page as defined by a URL is the granularity of this Web. It is a Web that we need to go to. Over time, our access to this Web has evolved from typing in URLs to remembering bookmarks to using directories to using search engines. In contrast, the Incremental Web is built around RSS – an XML format that is published to be read by computers. It carries the payload for what is new on a site. It allows changes to be tracked.

Subscriptions, not Search: With HTML, the best we can do in terms of remembering a site is bookmarks. Bookmarks had gone out of fashion because of search engines, but group tagging and sharing services like del.icio.us are bringing them back to life. Search engines remain the predominant way one finds information in the world of the Reference Web. With RSS, however, a new form of access is possible. This revolves around Subscriptions. Subscriptions are akin to setting up a form of relationship with content or a site, such that future published content can be delivered to subscribers.

Persistent Search: A related idea is that of persistent search. Here is how Bill Burnham explains it:


Simply put, Persistent Search allows users to enter a search query just once and then receive constant, near real-time, automatic updates whenever new content that meets their search criteria is published on the web. For example, let’s say you are a stock trader and you want to know whenever one of the stocks in your portfolio is mentioned on the web. By using a persistent search query, you can be assured that you will receive a real-time notification whenever one of your stocks is mentioned. Or perhaps you are a teenager who is a rabid fan of a rock group. Wouldn’t it be nice to have a constant stream of updates on band gossip, upcoming concerts, and new albums flowing to your mobile phone? Or maybe you are just looking to rent the perfect apartment or buy a specific antique. Wouldn’t it be nice to get notified as soon as new items which roughly matched your criteria were listed on the web so that you were able to respond before someone else beat you to the punch? Persistent search makes all of this possible for end users with very little incremental effort.

Persistent Search presents search companie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rich, persiste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users. The search engine that captures a user’s persistent searches will not only have regular, automatic exposure to that user, but they will be able to build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that user which should theoretically enable them to sell more relevant ads and services at higher prices. They will also stand a much better chance of capturing all or most of that users’ ad-hoc queries because they will already be in regular contact with the user.

Paul Graham的采访

来自Techcrunch采访摘要:

我给创始人的忠告是:不要在一开始就急着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开始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出人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没有这么做,多完美的商业模式都无济于事。


自然,到最后你必须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过迄今为止的经验都表明,和使某样东西流行相比起来,如何从流行的东西中赚钱要简单的多。

当我告诉创业者首先要专注与创造伟大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担忧怎么赚钱的时候,得到的是无数批评。然而,这恰恰是Google所做的。这方面例子,还有Apple。你应该思考那些令人信服的榜样。

全文翻译自Rajesh Jain的blog:Emergic
update:9月6日 23:24,“不是”——“不过”,谢谢wei的指正。

这黑暗寂寞的日子

云霾堆积,黑暗渐深。呵,爱,你为什么让我独在门外等候?

在中午工作最忙的时候,我和大家在一起,但在这黑暗寂寞的日子,我只企望着你。

若是你不容我见面,若是你完全把我抛弃,我真不知将如何度过这悠长的雨天。

我不住地凝望遥望的阴空,我的心和不宁的风一同彷徨悲叹。

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6节。

昨日的欢欣,今日的悲伤,我的心,你是在为我预备着什么吗?

星期一, 九月 04, 2006

这脚镣就是你的爱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称你为我的一切。

只要我一诚不灭,我就感觉到你在我的四周,任何事情,我都来请教你,任何时候都把我的爱献上给你。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不把你藏匿起来。

只要把我和你的旨意锁在一起的脚镣,还留着一小段,你的意旨就在我的生命中实现——这脚镣就是你的爱。

泰戈尔,吉檀迦利,第19节,冰心译本。

星期日, 九月 03, 2006

第100页,手心的太阳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第100页,“从我的手心拿去一点蜂蜜”。

从我的手心拿去一点蜂蜜,
一个小小的太阳,好安慰你的心,
它们是由普西芬尼的蜜蜂管辖。

你无法解开一只从未拴住的小船,
也无法听到阴影,它藏在自己的兽皮里,
你不可能穿过黏稠的生活而毫无畏惧。

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亲吻,
它们就像那离开蜂巢便死去的
小蜜蜂,撕碎了。

在透明的夜的深处它们依然嗡嘤,
在家里在黑暗的林中在山颠,
在薄荷上在地衣和往事中。

但请衷情于我那粗糙的礼品,
这可憎的死蜜蜂的干枯的项圈,
曾几何时也用蜂蜜制造了一个太阳。
1920.11

Are We Ready For The Mobile Internet?

CNET said:

The answer depends on whom you ask. Some experts say the mobile Internet is already here. Millions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accessing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or WAP, Web sites--stripped-down sit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mobile handsets. But other experts argue that WAP sites are too limited. Some people say an entirely new domain name, called "dot-mobi," should be used for Web sites that are optimized for mobile surfing. Still others propose using intelligent browsers to turn traditional Web sites into something that can be viewed on a small handset.

"We're just waiting for all the pieces to come together," said Linda Barrabee, program manager for Wireless and Mobile at Yankee Group in the U.S. "I think once carriers improve the experience and solve the network and handset penetration issues, the services will become a lot more appealing to consumers."

习惯和好奇,是一切东西吸引人们的理由。

Mobile Internet如果新奇和有趣,那么会成为潮流,从而引领人们进入Mobile Internet 时代。不过,可能性显然不大,技术限制和想象力要求太高了,要突破技术瓶颈所需要的时间又太久了,我们等不及。

于是,通过技术使PC Internet的内容和体验同等或者基本同等的迁移到Mobile Internet上,就是更可行的办法了。无缝的网络浏览体验迁移,网络基础设备和终端接收器都要涌起大片缺口。这是切入点。

新的音乐,新的田野

我以我的精力已尽,旅程已终——前路已绝,储粮已尽,退隐在静默鸿蒙中的时间已经到来。

但是我发现你的意志在我身上不知终点。旧的言语刚在舌尖上死去,新的音乐又从心上进来;
旧辙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奇妙地展开。

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译本,第21节。

P.S.我思考一些很难缠的问题,其答案是:我连续几天没有读诗了!
哈,好吧,抄过了泰戈尔,让我枕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选入梦吧。

星期六, 九月 02, 2006

关于“复杂态”

什么是复杂态?

麦田说:所谓“复杂态”是这样一种状态:事物从“有序”过度到“无序”(混沌)的中间过程。举例而言,一个社区人太少了,有序,肯定不好玩;人太多了,乱了,也不好玩――只要玩过社区的人都会经历过一段时间,那时,社区的人数不少也不多,特别有趣,比如2000年的新浪金庸客栈。此时,社区就正好处于有序到无序之间的“复杂态”。

zheng还说:网站“复杂态”的美妙,在于网站规模足够大,同时核心业务又足够牢固,两者处于平衡,这是每个网站运营人员追求的终极目标。“驾驭集体智慧”,其实谈的就是网站在“复杂态”应该如何运营

其实,看到驾驭集体智慧是谈网站怎么在“复杂态”经营,这点不错。可是,驾驭集体智慧不只是在谈网站如何经营,湖南卫视就是驾驭“复杂态”中集体智慧的很好典范;相对而言,央视,虽然目前没有“复杂态”(很久以来都没有,如果我们单讲它的节目和制作的话——它太中规中矩了),但是央视依然要并且在驾驭集体智慧,并且一直以来央视做得都还不错。不过,怎么驾驭“复杂态”的集体智慧,央视不在行。

不幸的是,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一个人人参与、“混乱”的“复杂态”时代,央视必须要改了。

今晚超女很好看

今晚第一次通过直播而不是视频剪辑观看超女,很好看。具体一点来说:

1,很好看,湖南卫视现在对节目风格的拿捏以及广告的安排都已经很成熟了,其正处于可把握复杂态的平衡阶段,说明白点,就是处于它最好的时光。

2,评委多数时候故作渊博专业及深沉,发表许多不怎么高明的见解;但是,还是有一些极有见地的看法的。比如,海泉对艾梦萌讲的关于“创造”的看法——通过自己的演绎来赋予一首歌新的生命,和自己作词作曲一样,都是一种创作;再比如,春晓给厉娜的忠告——选歌很重要,歌曲是你的生命线。

3,韩真真,是一个惊喜。之前就知道了厉娜,的确值得喜欢;艾梦萌的安静和爆发很有力量,但也没有让人感到意外;许飞,她的淡定和自然,是一份该留给我们每个人自己品味的好东西。可是,韩真真,她的韧性和展现出的淡漠的魅力及潜藏内里的强盛生命力,是让人惊喜的,尤其是当她自弹自唱自己创作的”西班牙野玫瑰“的时候。(听那首歌时,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节目结束后一定要再找来听。可是,短时间内找到这首她原创的歌看来是没戏了:()

4,许飞的确有点松懈了,虽然她的确有这个资格呢。可是,宋柯说的对:“每一场比赛都有其意义所在”,许飞要更用心和谦虚一点才好。
:写完这句话不久,海泉就把她推到了待定席上了,虽然不愿意,但是,之前我就有这样的预感了,只怨同组的唐笑和谭维维发挥都极好。
:许飞要感谢那些让她留下的超女们,真的要感谢,否则,她就要为她的骄傲和松懈付出太大的代价了——她最美的歌声还没有唱出来呢!——唐笑的离开,我们可以不那么可惜,因为她已经唱出了她最美的歌。
5,开场时由来自全国的超女来演绎的“你知不知道”,实在是够可爱。这样的节目安排,考虑到我们可爱的政治现实,这真是只有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中国人才有的幽默感。
6,大众评委团里,参加过比赛的超女们最知道怎么样很好的选择谁去谁留。
7,整场节目是不是有点太长了,3个多小时呢,虽然极过瘾:)

从晚上八点坐到现在,我是时候洗洗睡啦,呵呵。

题外话:金六福的广告做的极好,其准确的把握了中国文化的脉搏;相反,步步高的手机广告就让我特想踹那个“喂喂”的男人呢。
还有,那个可以提前看到短信结果的公证员,的确像汪涵所说,我也很好奇:不知道他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还有一句话留给商人:电视必死,短信必死。
废话完毕,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