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四月 26, 2007

“老媒体”是否认清了自己

关于互联网时代,报纸所在环境的变化,王正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我用自己的话,分析如下(郑治的文章对我也很有启发):

把报纸发行,分为发行印刷出来的纸张和纸张承载的信息、观点等无形价值。

前者,成本是纸张的设计印刷发行,后者的成本,就是写作者的智力和体力成本。

一份报纸吸引读者,靠两个东西:
一,纸张,印刷是否精美,设计是否新奇,能否唤起读者的感情联想;

二,无形价值,即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性,观点的客观和有力,文笔的动人与耐读性。

两个东西的相互搭配程度,最终决定一一份报纸的价值。

基于报纸的价值,报社在总成本的价格点和总需求的价格点之间,选取一个价格作为报纸的零售价。

第二部分,报纸靠什么赚钱?

看了上面的部分,就知道,如果报纸的“零售价X发行量>总成本”,那么报纸就可以活下去。
这是第一个赚钱方式。

第二个,就是,当读者购买了报纸之后,纸张就可能得到了读者的注意力。这意味着,报社可以在内容旁边放上广告,帮助希望得到注意力的商品、服务及其机构如愿,同时从中获取收益。
这是第二个赚钱方式。

其他的方式,比如举办一个评选,组织一个论坛,等等,都是对无形价值的拓展和增加。

王正鹏在另一篇文章里说:“大报靠广告赚钱,小报靠发行赚钱”,就是对上面赚钱方式的总结。
即:
大报,有实力进行无形价值的开发,并吸引来有价值的注意力,从而可以靠出卖注意力赚钱;

小报,纸张的功夫可以做的好一点,以吸引价值不甚高但数量可观的购买者,赚辛苦钱。

当然,现实生活中,二者的界限并没有这么严格。

市场经济,无非就是供给与需求及其带来的种种关系。当报纸知道了自己供给的是什么的时候,应对变化就不会那么迷糊了。同样的道理,适合其他被互联网吓怕了了的媒体,比如电视。

雅克·巴曾批评铁路业的话,用来批评所有“哀叹美好时光已经不再”的人,是贴切而有力的:
19世纪的这个最先进的有幸社会组织,由于缺乏创业时期的那种丰富的想象力而每况愈下,衰败没落。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感到悲痛不已。他们缺少的就是一种意志:一定要使公司生存下去的决心和利用创新和技术满足公众需求的信心。

星期三, 四月 25, 2007

Web2.0 is not India and Mobile2.0 there is still young

文章翻译一则:
在印度,上网依然困难,而你怎么能指望一个赶到网吧去拨号上网的人会谈论自己的琐碎生活以消磨时间,而且,人们也不习惯去表现自己,“那是美国人干的事情”。

解决这个本质区别的一个可行思路是:针对人们的需求来发明一个产品,围绕该产品的社区就会自然形成。

基本上,在印度的互联网世界,没有社会性网络这回事,事实是学会如何建设社区。

然而Mobile2.0正应运而生,虽然长大还要再过些时候。

1.5亿手机用户,只有200万开通了GPRS。其中,城区用户开通率为52%,乡村地区为7-8%。移动互联网应用会出现,但事实上,其市场规模不是5亿,而是2500-3000万。5亿人的市场,等到Avnish Bajaj退休了再指望吧。
印度市场,还处在增长的早期阶段。


1,意译自 Web2.0 is not for India
2,Avnish Bajaj, co-founder and Managing Director of Matrix India (the $150-million India fund of Matrix Partners, a global venture capital company)。
3,个人阅读笔记,请以原文为准。

星期二, 四月 24, 2007

向讯迪传媒提问

向讯迪传媒提问:
问题一:讯迪传媒该如何改变“分众式困境”?

也就是说,讯迪传媒如何摆脱单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实现广告的强制观看带来的道德困境?

问题二:讯迪传媒该如何为其进驻的高校师生创造价值?

当讯迪为其受众创造了价值以后,就会自然摆脱上述困境,同时,提升自身的价值。

我想,我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

星期日, 四月 22, 2007

关于讯迪传媒:一个小型问卷调查之意见汇总

昨天发布调查结果时,忘记了一部分,即有一些同学提出来的意见。

今天才想到,现在发布在下面,各取所需吧。

我在想,这些话能改变什么呢?

1,传播有用有意思的信息,最讨厌广告!(女生)

2,应该有声音,但不要太大

3,利用好等待电梯的时间,及时传达有意义的咨训(女生)

4,只要别象现在这么无聊就成 (女生)

5,回答提问3-
只在等电梯的时候看,没什么太深刻的印象(女生)

6,带来更多的咨询和信息

7,转播球赛之类的吧,不要播那些无聊的广告,尤其是天天播的还都一样~要不就是播的歌都没有声音~ (女生)

8,能给出一些有利于学生的重要信息,或者能用来让校长和学生对话?

9,
>播的东西种类多一点,毕竟每个人的胃口不一样
>广告少一点,别老重复,最近看了N次都那一个广告
>应该还可以播点紧急通知什么的

10,关于问题1-
但里面的东西不是都有意思

11,关于3-5,这些广告的产品尚未大规模投入市场,尽管有印象,或觉得产品和广告的创意很好,但没见过实物 (2006年12月初)

12,
>正面积极的信息,比如宣传片之类,因为还比较喜欢现在的公益内容
>一些和学校相关的信息
>广告最好适可而止,而且要是学生生活真正需要的

13,关于问题4-
选择第2个 但第1个比较实际。

14,舆论导向。 扩展大学生视野

15,更多的是信息传播,可能很难起到导向的作用。我们平时观看这些液晶屏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在等待电梯时,不会专门去看,循环的播放短片可能会有助于宣传。希望这些屏幕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消息!谢谢

星期六, 四月 21, 2007

关于讯迪传媒:一个小型问卷调查





这是送给讯迪传媒的礼物。

2006年12月上旬,我在校内网,通过站内信件的方式,做了一次关于讯迪传媒的问卷调查。因为多种原因,调查结果今天我才整理出来。不过,鉴于讯迪传媒将近半年来模式变化不大,其结果仍有很强的意义。

关于此次调查的一些说明:
1,进行本次调查,纯粹是个人兴趣,和讯迪传媒没有任何关系。
2,我发出调查问卷多份,收回完整而有效的问卷16份,此次结果统计正是基于16份有效问卷。
3,填写问卷的人,都是对外经贸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大一到大四都有,男女都有。
4,问卷结果基于上述三点,对于如何使用这份结果,请自行决定,后果亦请各自承担。

上方就是调查结果,四张图(点击可以看到大图)。调查问卷原件,请点击这里

延伸阅读:
校园里的商业传媒机构
讯迪传媒SWOT分析

星期四, 四月 19, 2007

讯迪传媒SWOT分析


讯迪传媒是一家低调的公司。

在互联网上,除了我的一篇日志对其有过正面的报道外,搜索到的就只是他们的几则招聘广告,还是通过智联等招聘网站进行的。以至于不久前,我收到一家公司的电子邮件,向我询问是否了解讯迪传媒。

说实话,我了解的,只比Google多那么一点。

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所以,当我有一天寻思着该怎么看讯迪传媒及其代表的校园商业传媒力量时,自然就用到了一个SWOT分析,即“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下面的内容,就是那次偶然思考的延续,加上闲散的时光,长久而零碎的观察,以及两个小时键盘敲击的结果。

优势:

1,地段

谁说的:“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宿舍楼和教学楼的电梯口、楼道口等位置资源,短时间内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有着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这些地方也是大学师生上课、生活的必经之地,广告到达率高。

2,良好的合作关系

可以在北京和上海大部分高校取得上述地段的播放权,其公关能力与良好的高校关系不言自明。

3,充足的资金
据我猜测,其已经得到两轮投资。(注,本人主观猜测,请自行判断真假)


劣势:
1,创新不够的产品和服务

现有的商业模式,完全是对分众模式的低级模仿,没有加入任何创新的技术和观念。

有了地段,也不能坐吃山空啊。

2,不够完善的广告效果监控系统

播放器安装完毕,广告播出以后,播放器是否按时开启,广告是否按照约定播放,广告效果如何衡量,公司内部是否有一个完善的监控体系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终端广告的内容和播放形式来看,我们看不到进步。

3,名声,如何营造品牌

因为其客户是企业级,所以在诸如大学生等顾客市场的营销用力不多;但其服务的对象终究是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需要的消费、生活等信息,并从中获利),故这方面的营销乏力不够明智。

况且,大学生对这种传播方式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是否有发展的空间。

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机遇:
1,校园传媒市场的蓝海

大学生消费能力的增长和大学校园对商业的接纳程度,在近年来催生了校园商业传媒市场,截至到目前,该市场的领导者尚未出现,市场规则还未建立与完善,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总之,这是一片蓝海。或者说,现在是野蛮时代。

2,资本对分众概念的认同

分众传媒发展至今,尽管受到了舆论的颇多非议,但资本市场对其概念的认同与追捧,则毋庸置疑。

受到分众概念的辐射效应,资本市场对于类似的校园“分众传媒”,极易产生认同。讯迪传媒创始人邹宏魁说过这么一句话(链接):“一块价值3000元的液晶电视,竟然能被卖到60000美元。”

分众那么红,讯迪找到投资自然不难,更何况邹先生自己之前是投资行业的。

3,不断发展的中国大学生消费能力

中国经济持久而高速的发展,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未来的影响力巨大无比;单论现在,其越来越强大的消费能力也令各类商家另眼相看。

大学生花的多数不是自己的钱,所以“舍得”;许多人为了面子和交往,更舍得;大学生毕业了,不可能消费习惯马上不同,所以招商银行在校园给大学生开办信用卡服务,是远见,MSN在家里呆着想着孩子们“长大了”就不会玩QQ了,是天真(直到最近,教育网才可以直接登录MSN)。

4,互联网和3G网络的飞速发展

技术,想象力。

5,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态度

很多人都在强调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比起社会人来说,大学生的压力要小得多,牢骚也就少得多,不会那么瞧什么都不顺眼。现在的中国大学生也是非常无聊的,新鲜事物的出现,可以很快的被它们发现并给出评价。

挑战:
1,从不同角度分食校园传媒市场的竞争者

做食堂电视广告的信语通和文广集团旗下的五岸传播,做校园品牌推广的新鲜传媒,做户外广告和平面媒体的德高中国,做食堂挂板澎湃动力,在食堂餐桌换桌面贴纸的实效传媒(天啊,真的,我最近亲眼发现的),等等。

大家开动大脑,想尽办法,见“缝”插针,服了,除了“地段”,来点有技术含量的行不行啊?

2,分众模式的乏味(审美疲倦)与伦理困境

keso说:感谢诗人,我们的生活充满广告。是骂分众的。

讯迪,不来点新鲜的,迟早要轮到你,不是开玩笑,哈哈。再说,分众现在红了你沾光,等他栽了,你死的更快——除非你现在改变,来点与众不同的。

单纯的模仿,是不会有成就的。

你看分众,现在还不是趁着钱多搞转型,分众无限、好耶等,都是苗头。

3,高校尚不完善和规范的活动体系或流程(政策因素)

我的室友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五月天曾经在北大百年讲堂开演唱会,那天开始前10分钟,竟然有校领导跑上来说不能办;不过后来还是唱了。

新鲜传媒有过这样一次遭遇(链接):05年去年新鲜传媒做百事可乐的活动,决赛是11月17号举行,场地费都交了。百事高层也来了,然后学校说搞“保鲜教育”(fordchao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就不能做了。后来费了很多周折才完成。

在面对校园乱七八糟的活动流程与规则面前,他们“不是一个人”。

商业要好好发展,稳定是前提。

4,各个大学的巨大差异

想象一下:
在一所男生占80%的理科大学和一所女生占80%的文科大学播放同样的广告内容,这么做不明智吗?
在一所经济类院校和一所艺术类院校播放同样的广告,这样做明智吗?
在一所每人平均消费能力200元/月的大学和一所人均消费2000元/月的大学播放同样的广告,这样做明智吗?

所以,当讯迪说他已经在多所院校安装了1000多块液晶播放器时,那并不意味着1000多块对你的公司都有价值,准备投广告的人们,注意了!

还有,对于在对外经贸大学投放“郭靖配黄蓉”短信测姻缘类、发短信下载各种彩铃类广告,我表示强烈的不理解——你们还真以为每一所大学的教育都是平民教育啦?

延伸阅读:
关于讯迪传媒:一个小型调查
校园内的商业传媒机构

星期二, 四月 03, 2007

关键还是实事求是

某种意义上,在中国谈论政治,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和脑袋发热的愤青做的事情。
不谈论是有理由的,其中两条是:一,基本上,我们能改变的不多;二,我们知道的总是不够,常常谈到最后会发现,谈论的不是政治而是我们脑中的观点,尤其是偏见。
网络审查对站长的威慑,也是不能忽略的原因,实际上,也是我写上面这些字的原因。
也许我过虑了,你仔细看就知道,我谈论的是《物权法》呢,而不是政治。


建国
58年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实事求是 ",邓小平加上了"解放思想 ",江泽民主席加上了"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29年来,我们的思想解放了,来了蜜蜂 也来了苍蝇;我们也与时俱进了,好的方面不说,不好的,单看中国举世闻名的网络长城,就知道在网络审查方面,我们无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但我们做到实事求是了吗?没有。

一个从今年两会上流行起来的
顺口溜,就是明证――"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 "

这是什么?官僚主义?中国特色?潜规则?从更广泛的层次讲,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的提法更准确:
体制性虚荣――
"在这种虚荣文化中,首先将自己置于一种绝对正确的位置上,而将承认错误、弊端看作是一件有辱尊严的事情。……为了维护这种虚荣,不仅经常会做很多无用功,甚至会排斥对所面对的情境和问题形成的正确认识,严重时会丧失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必须承认,中国人,尤其是执政的党,有着极高的理论水平,关于怎么做事情的道理懂得很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大多数人都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也稳定了许多,偌大的中国,也已经是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客观来讲,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物权法》,可以从提出到通过, "13 年磨一剑"。我们也大致可以信任《物权法》起草班子的法学理论水平,相信他们不会拿出一部理论上自相矛盾,背离人民的法案;草案公示以后的民间意见,也在 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其公正程度。

所以,我们不必去过多质疑《物权法》本身,我们更该注意的是:这部法案,面对中国的体制性虚荣,从法院到剧院,从天安门广场到河南农村的乡间地头,从一纸美好的愿望到实实在在的权钱利益,它究竟能走多远?
  

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的话,让我这么问: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对于源远流长的体制性虚荣,究竟是什么态度和做法?
  

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包括孙立平教授提到的,温总理对于腐败的态度,周济部长对于教育工作缺点和不足的检讨,周生贤局长对于环保指标未完成的鞠躬自责,
等等等等。这样的政治风格,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这表现了一种 "勇于正视现实和问题的勇气",以及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开阔思路"

不能回避的是,我们还有不好的一面。要论证一个命题的正确,我们要有严禁的推理,要论证其错误,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

"
史上最牛的钉子户"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在一个和谐社会, "钉子户"事件的发生,本身就是一件离谱的事;首度曝光之后不久,传统媒体的一度集体失声,就更是荒唐了。离谱的事情发生了,说明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开阔;荒唐的一面,则表明了我们的勇气还不够。

与其说" 史上最牛的钉子户"是对《物权法》的一次考验,不如说是在考验我们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在寄希望于开明的政治家的同时,让我们乐观的理由,还有市场的力量,和技术推动的变革,尤其是互联网对个人话语权的释放和扩大。和传统媒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28起,
知名博客写手周曙光亲赴重庆,用博客来报道最牛钉子户事件,几天内反响巨大。至于结果如何,我们目前也只能拭目以待。


明的政治家,不可阻挡的市场力量,以及技术的推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实事求是的国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都是重要的,但实事求
是才是关键的。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做基础,结果将会是可怕的。只有抵制了体制性虚荣的影响,《物权法》对财产的界定才有了意义存在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