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六月 07, 2007

翻译:大众媒体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之书籍部分 之书籍部分

在数字年代,作者,出版社,读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会如何实现一个多赢的局面?

Tomi Ahonen 转述Economist5月26日的一篇文章,指出:手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文章里讲到日本的故事。这里节译后半部分,供有兴趣者参考。

“随着书籍销售的萧条,一个全新的市场已经成为日本出版公司的飞来鸿运。手机小说的销售——通过在手机上安装阅读器,下载、阅读书籍——已在五年间从零发展为每年100亿日元(8200万美元)的市场,并仍在快速增长。”

理所当然。如果音乐可以通过手机销售并比在线销售更加有利可图,如果游戏可以通过手机销售并比在线销售更见商机,如果社交性网络可以转战网络并已然比在线社区赚到更多钱,如果新闻、广播、电视、电影、广告、银行、信用卡等等都向手机靠拢,所有其他大众媒体都向手机看齐——毫无疑问,书籍也该随之跟进,只待这个行业找对了路,方法正确。

像我们一次次重复的那样,手机是第七个大众媒体——所以,别傻乎乎的把老媒体的模式生搬硬套的平移到新媒体上。要另辟蹊径。手机可不是互联网的白痴天真小兄弟,不,绝非如此!手机之不同于互联网,恰如电视之不同于广播;正好像电视可以实现广播的所有功能——但远胜于广播,凭借五个其他数字媒介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手机可以实现互联网的所有功能,远非互联网可以企及。理所当然,书籍也在转战到手机媒体。

然而,竟达五年之久?日本耗时费日达五年,原因如下:起初,他们试图把现有的畅销印刷书直接放到手机上(别傻乎乎的把老媒体的模式生搬硬套的平移到新媒体上!!!),日本消费者可不买帐,因为同样的内容在折扣书店很便宜就可以买到。但创作原创的新故事,用小说的概念,怀着极大的热情来创作更短的故事,但通过手机首次发布——消费者就被打动了。这种模式成功极了,事实上,日本的手机畅销作家们先在手机上获得认同,接着才出版印刷版的书(以及上电视秀,创作电影剧本,同步漫画等等)。

如上所述,现在,让我们稍作停留,思考一下相关联的真金白银。日本,手机书籍销售,每年8200万美元,强进的增长。日本目前有9000万手机用户。于是,平均到每一个用户,通过手机进行书籍销售,平均每个手机用户每年贡献90美分。

让我们假设这可以复制到全世界(相信我,即使你认为Hello Kitty手机壁纸业务或者Sumo Wresting相扑格斗手机游戏的流行决不会流出日本国界,这项手机书籍的创新无疑可以全球流行)。现在来给截至到2007年5月的28亿手机用户每人增加90美分,那就是25亿美元,全球的书籍出版行业可以通过手机销售创造25亿美元的市场!对于一个担心读者流失、定价日减乃至发行量不济的出版业来说,25亿美元看起来可谓相当不错。尤其是如果这没有挤压现有市场——相反,手机销售为印刷书籍创造了一批新的写作巨星。

《经济学人》接着描述了书籍印刷的经济学。这在今天是一个效率低到气死人的体系。书籍的绝大多数成本都浪费在超级低效的物流系统上。一个书店拥有一满架无人问津的图书,同城不远处的另一家书店里却早已脱销。书籍笨重繁多,从一处转运(并仓储)到另一出的花费也极为昂贵。图书有一个显示流行度的窗口,而书店不得不“正确的揣测”其可信度并且大量存储以应对可能的巨大需求——而这必然导致所在书店的另外一些书籍买不出去。雪上加霜的是,卖不出去的图书在出版不久就被大打折扣甩卖出去。所以,存着老旧的书目并依次按其定价售出,书店的利益可不允许它这么作。

超级低效的物流系统,大规模破坏性的定价系统(试想一下,一本书被看过之后,可以轻易通过类似Amazon亚马逊书店等手段再卖出去),这就是现在图书印刷业所面对的事实。

但书籍通过手机销售,则没有瓶颈,没有缺货,没有积压,也不会有印刷出来的书籍被贱价销售;不会因为书籍不畅销而出现销售损失。以及,最重要的,手机图书的购买者不能再次出售所购书籍。所以,如果你想阅读最新版的哈利.波特或别的什么,你就没办法从朋友那里借过来,你得自己买。(哦,当然了,你可以试着去借朋友的手机,哈哈,不过既然60%的夫妻都不会同丈夫或妻子分享自己的手机,这太隐私了,所以也就别太指望谁会把手机借给你,让你在手机上读什么鬼书。)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书籍可以被便宜的多的“生产”继而印刷到纸上。出版商和作者都可以从一本书,一本远低于传统纸质印刷书的书里得到不错的回报。而对读者,消费大众来说,可以直接从手机在第一时间获取由其钟爱的作家最新创作的、令人兴奋的作品。再也不用排队,不用预订,等等。并且他们的花费也少很多。开心-开心-开心,多赢!这样的事在日本上演,难道不应该吗?

昨日“模拟”的印刷书籍,今天数字的同型文本。未来的作家将会为手机写作,并据此赚钱营生。手机的的确确是最新的第七个大众媒体。有谁想通过手机发布我们的下一本书吗?

注:译言同步发布。

阅读笔记:移动博客

手机的应用,在移动博客等方面。

美国纽约时报5日发表关于移动博客的文章("The Parthenon Looks Solid from my Cellphone" by J.D. Biersdorfer),Tomi稍作评论,重点强调移动博客对传统明信片业务的冲击,简要翻译如下:

不用找卡片(还是别人印制好的,如果你发现了独特的美景,那怎么办?等摄影师发现、拍摄、印刷吗?),不用找邮票,邮筒,填写地址,一遍遍的给每个朋友填写大同小异的留言——

用手机,写图片博客,把日志地址告诉每一个亲朋好友,一切搞定——寻找售卖明信片、邮票的亭子的寻找成本,买这些的金钱成本和填写地址、留言的时间成本,都不必再忧心。

显然,这是大势所趋。美国三分之一的Flickr用户已经直接通过拍照手机直接向Flickr上传图片,来发布移动博客。但美国已经落后于潮流了。在韩国,90%的图片都是使用类似的服务,Cyworld,通过手机直接共享的。移动社交网络(包括移动博客)已然成为一个飞速成长的十亿美元级别的产业,在其商用以来的第一个三年内,市场规模已达到34.5亿美元

手机软件发展报告

大度资讯做了一份手机软件发展报告,中规中矩,可以从中略窥中国手机市场,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大致状况。

星期一, 六月 04, 2007

翻译:移动营销SWOT分析

写在前面:
1,很久不更新,但笔没有停,脑袋没有停止思考。
2,这篇文章,因为原文在wordpress.com上,所以是通过Google Reader获取的;所以无法和原作者取得联系,暂时放在这里,如果有人认为不妥,我会马上撤下该文。
3,翻译的难度不大,但还是有一些句子、词汇含糊不知,望知者不吝赐教。
4,同步发布在译言链接)。


老掉牙的SWOT分析技术,在建立对商业事物的深刻理解方面,依然宝刀未老,其卓越的分析框架,对于评价战略、定位和企业方向或商业前景乃至任何其他想法,仍有上佳表现。

以下这份eConsultancy对移动营销的SWOT分析,尤为有效。

优势:
  •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在加快,对其内容的消费也在增长。
  • 得益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的改进等因素,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访问的体验认可度在持续增加。
  • 由移动运营商一直以来维护的“封闭花园”,正在被T-Mobile和3等锐意进取的运营商同大型搜索引擎公司签订的协议打破。
  • 移动内容的固定价格“尽情享用”(all you can eat)策略,正在刺激内容的消费。
  • 手机支付变得愈发便捷,尤其是小型票券类支付。
劣势:
  • 移动互联网目前还不是大众市场,也就是说,各类品牌、广告商只是对其小试牛刀而非备好可观的预算,严阵以待。这恰如几年之前互联网的遭遇。
  • 于访问终端而言,这个市场眼下的趋势并非融合而是日益碎片化,意即:致力于实现夸终端的用户体验满意度,正在成为愈发困难而非简单的问题。
  • 事实上,移动营销依然是营销领域的一个未知地带,这意味着,还不曾有人可以鸟瞰其精彩纷呈之组成,于是,该如何实现最佳的营销实践,该听取怎么样的意见,也就无从说起。

机遇:
  • 移动搜索——许多品牌搜索引擎还没有进入这个市场,所以,对广告商来说,在移动搜索引擎的花名册上占据一个名额前景看好。关于移动搜索,Duncan lennings有一篇精品日志
  • 本地搜索/目录,配置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手机。潜力超大!
  • 手机是个极为私人性的设备,于是也为获取个性化的营销信息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如果取出有道的话。
  • 获取和保持。
  • 品牌推广和直接互动
  • Flash的淡化,意味着更多的设计师和开发者将会带着几分神似的手机走上车船。

威胁:

  • 归咎于市场上繁多的手机浏览器和日益增多的各类通信终端和个人设备,公司欲在移动营销活动中提供一以贯之的用户体验变得愈发困难。
  • 移动营销工具的滥用可能会毁掉整个产业(比如,消费者欺诈和无视营销许可原则)。如若对违规者处置不当,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 从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来看,整个现有价值链都危机四伏,无论是来自VOIP还是因为消费者不感冒其内容。